会员: 密码:   会员找回密码
   
  西安书院门文化街-书院门书画商城
     西安旅游景点 西安牌楼碑林 西安小吃 西安老街巷-东方白大草书画社 狂草艺术画廊
  西安碑林书法字帖历代书法家
  西安大街小巷 旅游景点推荐 西安牌楼文化背景 西安小吃的味道 穿越千年的文旅之行感悟
西安旅游景点 西安牌楼 西安小吃 西安老街巷-东方白大草书画社 最新推荐
西安牌楼-城隍庙 书院门 藻露堂 碑林 贡院门 湘子庙街 没有推荐文章!
西安旅游老街巷-冰窖巷 东木头市 骡马市 竹笆市 大唐西市 杜甫巷 勿幕门 玉祥门 最新热门
西安游客小吃 羊肉泡馍 肉夹馍 回民街 没有热门文章!
  西安旅游景点与东方白大草书法关系 (文章:1 篇)
 11111 6 2007-08-12
  西安旅游的方法 (文章:0 篇)
西安旅游景点 西安寺庙- 法门寺 回民街教堂 五星街天主教堂 贡院门 卧龙寺 罔极寺 八仙庵 大慈恩寺 大兴善寺 此分类暂无文章
  西安碑林安旅游也有章法-米芾四条屏 魁星点斗图 西安碑林碑石目录 (文章:0 篇)
西安旅游景点明城墙 安远门 朝阳门 勿幕门 永宁门 此分类暂无文章
  西安旅游攻略 西安旅游景点 点评 (文章:0 篇)
西安旅游景点 大唐西市 大唐芙蓉园 渭河湿地公园 西安后海 此分类暂无文章
  西安旅游景点分析 (文章:0 篇)
西安旅游景点-兵马俑 华清池 长恨歌 汉阳陵 唐昭陵 乾陵 茂陵 汉墓 此分类暂无文章
------------------------西安旅游攻略 西安旅游景点介绍------------------------

2023 超详细的西安旅游攻略
1.兵马俑博物馆
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全人类的珍贵文化财富。
1) 兵马俑有两道检票口,所以进了第一道门口之后,如果是购买的纸质票不要扔,第二道门口还要检票。建议根据以下顺序参观:一号坑(发现最早,规模最大)-三号坑-二号坑(彩绘跪射俑)-铜车马-出口。不建议在兵马俑的小吃街吃饭,可以去临潼城区吃饭。
2) 兵马俑和秦始皇陵(丽山园)是通票,参观完兵马俑博物馆后,沿着南门步行街出来,至停车场里秦始皇雕像就可看到前往秦始皇陵摆渡车的标识(免费),乘车即可到达秦始皇陵。
3) 秦始皇帝陵园区面积比较大,陵园内有摆渡车15/人,人少不开放,只能步行参观。步行用时大约2小时。
2.鼓楼
1)一般建议在鼓楼下拍照,不参观。如果钟楼、鼓楼都想参观可以买钟鼓楼联票。联票50元,鼓楼30元。
2) 鼓楼编钟鼓乐演出时间:09:30、10:15、11:00、11:45、14:00、14:45、15:30、16:20。
3.明城墙
1) 西安的城墙共有18个城门,其中长乐门(东门),安定门(西门),永宁门(南门),安远门(北门)四个城门为主城门,均可购票进入参观。推荐由永宁门(南门)登上城墙参观(特旺季,不要来这里,去别的门,人会少一些)。
2) 城墙全场13.7千米,步行完全程大约需要3-4小时左右。西安城墙不能随意上下,必须抵达城门处才可以下城墙,所以大家请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合理安排行程。
4.陕西历史博物馆
1) 旺季一定提前早约,现在历博太火, 晚了约不上。
2) 免费门票仅限基础陈列馆(有三个厅),仔细参观需要3小时左右。除了基础陈列馆外还有另两个收费展馆:珍宝馆和唐墓壁画馆。珍宝馆门票30元/人,可同时参观基础陈列馆;唐墓壁画馆300/人,有讲解器,可同时参观基础陈列馆和珍宝馆。两个展馆都可以现场或平台买门。 3) 一层为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厅,专题陈列也就是需要付费的两个馆:一个是珍宝馆——“大唐遗宝展”在一层主楼西北角的第四展厅,展出的是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玉器、金银器、货币等;另外一个是“唐代壁画珍品馆”在一楼的东南角,主要展示的是唐代墓葬出土的代表性壁画。 4) 二层和三层是基本陈列馆,免费参观的,包含第一、二、三展厅(博物馆入口在二层)。
5.大唐芙蓉园
1) 大唐芙蓉园现在免费开放,但需实名预约游览,预约方法:登录大唐芙蓉园官方预约,可预约3日内门票。预约成功后,可从御苑门(西门,芙蓉园正门)或唐市(南门)刷身份证入园,每人每七日仅可预约1次,一次2人。
2) 免费门票不包含园内两场演出《梦回大唐》和《大唐追梦》,两场演出均需额外购票,可在公众号上购买。
3) 芙蓉园西侧的御宴宫和东南部的唐市,都提供餐饮服务。御宴宫的价格非常高,唐市比较亲民。
4) 大唐芙蓉园与大雁塔(大慈恩寺)相距约2公里,不妨上午游览大雁塔,下午游览芙蓉园。午饭后入园,是游览芙蓉园的最佳时间。这样园内白天的景色和夜景都能欣赏到。
6.碑林博物馆 历代书法碑帖
1) 碑林博物馆除了石碑,还有“石刻艺术陈列室”和“石刻艺术馆”两个没有陈列石碑的展馆,这两个展馆都挺大,展品也很丰富,值得一看。
2) “石刻艺术陈列室”在博物馆的西边,里面可以看到四神墓门、唐昭陵六骏图、孔子见老子图等精美的石刻;“石刻艺术馆”在博物馆的东边,里面陈列的基本上全是佛像。
3) 参观顺着中轴线按顺序第一、二、三、四、五展室,参观即可。每一个展室的入口处都标示了这个馆的主要展品名目,这样自己也不会错过自己钟爱的石碑。
7.钟楼
1) 如果钟楼、鼓楼都参观可以买钟鼓楼联票。联票50,钟楼30。
2) 钟楼的售票处在钟楼地下通道内(北大街东口和北大街西口之间),进入地下通道后标示走。购票后继续由通道上钟楼参观。
8.回民街-化觉巷清真大寺
1) 清真大寺可以现场购票,售票窗口就在入口旁边,这里属于比较小众的景点,一般不会遇到排队买票。
2) 游览清真寺时,服饰不宜暴露,不建议着装:吊带群,背心,超短裙等。
3) 每周五的中午,寺内有主麻日大礼拜,此时前来做礼拜的穆斯林人数多。
4) 清真寺礼拜大殿禁止游客进入参观。
5) 清真大寺面积不大,格局是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的庭院式,沿着中轴线向前方步行游览即可,非常轻松。
6) 寺中的照壁是中轴线的起点,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坊-敕修殿(三门)-省心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参观时间约30分钟。
9.华清宫&骊山风景区
1) 华清宫很多人逛完,觉得无聊,感觉就是一个泡温泉的地,建议请一个景区讲解,了解历史,讲解拼团最实惠,1-5人收费100左右。
2) 华清宫有两部实景演出剧:“长恨歌”和“西安事变”都挺震撼的。一定记得提前订票。
3) 骊山是华清宫景区的一部分,无需另外购票。
4) 步行游览:骊山本身也不是太高,而且爬山的路都修有台阶,推荐一条逛完华清宫,徒步上山和下山的路,照顾到了几乎所有主要的景点。 望京门-玄境长生殿-唐御汤遗址博物馆、莲花汤和海棠汤【必去,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御用汤池】-环园、五间厅【必去,西安事变的革命旧址】 -昭阳门、兵谏亭【必去,西安事变的革命旧址】-芝兰亭、烽火台【必去,山顶烽火戏诸侯典故】-上善湖、朝元阁、老母宫(可选择性游览)-晚照亭、三元洞、津阳门(可选择性游览)-出口
5) 步行+索道游览:可以坐索道上山,或步行上山后在老母宫附近索道站搭乘索道下山。索道参考价格:往返60,单上山35,单下山30。
10.大唐不夜城 1) 游玩顺序:大雁塔喷泉广场-大雁塔-大雁塔南广场-曲江 大悦城-大唐不夜城 。
11.永兴坊
1) 美食街区分为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块,陕西各地耳熟能详的经典小吃,在这里几乎都可以找到,可以说是“一站式咥(die)美陕西”。
2) 推荐美食:咸阳biangbiang面、三原老黄家、潼关肉夹馍、紫阳蒸盆子、岐山大刀铡面等。
12.回民街-化觉巷
1) 从鼓楼过去就是化觉巷的入口,巷子通往西羊市,西羊市有很多好吃的餐厅。
13.钟鼓楼广场
1) 夜幕降临,广场、钟楼、鼓楼的灯光都亮起的时候非常漂亮,可以前往看夜景,逛完后可以从鼓楼进回民街边逛边吃。
2) 广场北侧,建有“同盛祥”、“德发长”、“王海棠”等久负盛名的老店铺。
------------------------西安旅游攻略 西安10处必去寺庙介绍------------------------
西安有很多古寺庙,大多千年以上,年轻人求神拜佛上香,西安寺庙盘点第①波-10处必打卡寺庙,去哪里求啥,按这个走>>>
*广仁寺 平安、姻缘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文成公主长安奉地,很有西藏的感觉。网红佛眼已经抠了。 凭身份证门口领票 西安市莲湖区城墙西北角西北一路152号。
*青龙寺 姻缘 《妖猫传》里的青龙寺本尊,唐朝护国寺院,密宗祖庭。樱花季在4月前后,5月芍药开的正欢。 樱花季需提前预约,其他时间免票 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铁炉庙村北1号。
*罔极寺 平安 唐朝皇家寺院,里面有比丘尼众在修行,小院打理得干净祥和。 免票 西安市碑林区东关炮房街49号。
*卧龙寺 子嗣、平安 城墙根下的千年古刹,“西北第一禅林”,初一十五香火旺盛,其他时间特别安静,寺院幽深,古树参天,据说很灵验。 免票 碑林区柏树林街。
*八仙庵 财、姻缘、学业、平安 西安现存最完整的道观,香火旺盛,初一十五人山人海。据说是吕洞宾一枕黄粱颠婆千秋迷梦之处。 碑林区东关长乐坊。
*大慈恩寺 平安 大雁塔里的千年古刹,还是太子时的李治为了追念母亲休闲的,唯识宗祖庭,唐代长安三大译场之一。 雁塔区慈恩路1号。
*大兴善寺 上岸、求学、姻缘 1700余年历史,里头还供奉有黑天(就是西游记外传里头那个黑天),据说是十大高考祈福地之一。 兴善寺西街55号。
*净业寺 平安 沣峪口的千年古刹,律宗祖庭。有很多小猫,还有斋饭,有段路需要爬山 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北麓凤凰山上。
*香积寺 财运 唐代樊川八寺之一,净土宗祖庭。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著名的诗篇《过香积寺》描绘的就是这里。 8:00-18:00 西安市长安区香积寺村。
*东岳庙 平安 鲜有人知的低调道观,供奉东岳大帝及各路鬼神,院内很冷清游客也很少,安静又很出大片。 免票 时间:09:00-17:30(17:00停止进出) 西安市新城区中山门街道昌仁里与顺城东路北段交汇处西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 供稿

---------------------西安旅游攻略 西安的老街巷 大街小巷不为人知的文化--------------------

西安的街巷历史悠久,随便一条都有它自己背后独特的故事...... 炮房街是卖军火的吗? 五味十字是卖调料的吗? 洒金桥真有那么多的金子吗? ...... 西安历史悠久,街巷也多,有的街巷名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别提外地人,西安人自己看着都头晕,这么多地名到底是怎么来的?西安街巷名由来大搜罗,老西安也不一定知道的故事!
*洒金桥 著名秦腔演员孙存蝶在《拾黄金》里表演一个叫花子拾到黄金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发地就在西安的洒金桥。现在的洒金桥并没有桥,而是一条长约800米的看似不起眼的小街,它北起莲湖路老关庙十字,宽约5米,向南延伸进入回坊后,收窄至不到4米,然后通向大麦市街。历史上洒金桥几易其名,先后用过大桥街、铁炉坊、前卫路、老关庙等名称,但只有洒金桥这个名称最恰当地说出了这条街与黄金的不解之缘。
*冰窖巷 《明清西安词典》介绍,冰窖巷是明清西安城巷名,在原唐代长安皇城内鸿胪客馆处,唐末改建新城后,逐渐形成居民坊巷。因是明代秦藩王宫和清代满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而得名。这条巷子的北面,就有当时官府藏冰的冰窖。冰窖就是在地面挖掘不深的沟道,冬季凿冰储入,周围铺垫锯木等隔热物质,以备夏季取冰消暑[3] 。那时每到严寒的冬季,官府就开始组织人力采冰藏冰,到了来年夏季,大约是在端午节前后,则开窖用冰,这叫冬藏夏用。
*炮房街 炮房街名字乍听上去便觉得很火爆。据《明清西安词典》记载,相传明代炮房街上多开有纸炮作坊,街道便因此得名。不过,炮房街的“火爆”已经是过去的事儿,如今那里虽地处闹市,却略显僻静,以居民区为主,对比昔日,倒有些名不副实了。
*五味十字 元代时这里因药店密集,故十字口与今天的南广济街统称为药市街。明清时,也因这里药店集中,比较著名的药店有藻露堂,复元成、树仁堂、万年堂等。后来人们以中药之甘、辛、酸、苦、咸五味而称五味什字。
*粉巷 粉巷仅有329米长,而它的名字却为西安人所熟知。粉巷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个说以前粉巷是西安城的粮食一条街。据说街道上撒满厚厚的粉面,由此得名。 第二种说法是粉巷是以卖胭脂得名,也就是现在的化妆品一条街,离的很远就能闻到浓浓的胭脂味道。 最后一种是说粉巷是当初皇上选妃子的街道,因为西安是当年的国都,每年粉巷都住满了进城等待被选的妃子,她们的身上有好闻的胭脂粉味道。最后一种说法是说粉巷以前的确是选妃子的地方,到后来演变成各式青楼。
*炭市街 西安市炭市街位于东大街中段北侧,北至西一路。清中叶西安生活供热始由南山薪木转变为北山煤炭,当时此街只是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巷,后因出售煤炭、盐碱、副食店铺居多,得名炭市街。
*骡马市 骡马市街市的形成应是在明万历末期,明《西安府城图》有记载,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的时候,到处是牲畜交易市场,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文献,据此推算,骡马市这条古老街道的名称。 到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浣舆图馆测绘的《清西安府图》中,骡马市已赫然为“骡马市大街”。其时之骡马市大街,南北走向,北接口东门大街,南抵东木头市街,长360多米,宽达30多米,街道两旁栽有拴牲口的木桩,还有骡马店,为远路客商栓养牲。
*书院门 西安人通常所说的“书院门”,指的是从碑林到关中书院门口的一条步行街,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明万历七年间,学者冯从吾,今长安县人,因与阉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辟新址,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学生常至千人,为著名学府。后为阉党所迫,书院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
*鸡市拐 鸡市拐在东关正街东端,其实最初真的是个农贸市场,只是年代较为久远而不被年轻人知晓而已。据《东关旧事》里介绍说,“明末清初,养鸡者便集中在此卖鸡,形成鸡市。‘市’后加了个‘拐’字,源出何处,无从考证,就这么叫着,习惯了,觉得很有意思,没有了‘拐’字,反倒别扭得难以接受。”
*东木头市 东起东厅门,西至南大街,长890米。此街宋代时称菜市,金时称草场。明时这里成为府城的木头市、枋板市,故更名为木头市。明末,因其与聚居木器作坊的西木头市相对,改称为东木头市。
*端履门 叫端履门却已经没有门,但是它的起源却是因为门。明朝初年,秦王朱樉在西安城内建秦王府。这个秦王府,就是现今省政府所在地。进入秦王府的正门,首先得经过一个牌楼,在这个牌楼前,各位官员在此正冠端履,听候召唤。久而久之,首先官人们,其次百姓们,就把这个牌楼叫做端履门,牌楼早在清朝初期就没有了。 清朝建立后,在全国大城镇建设满城,西安满城的面积占城内面积的42%左右,囊括了今天北大街以东、东大街以北的位置,端履门作为西安满城的南城墙的一道门。后来辛亥革命爆发,满城被拆除,故端履门只剩一名号了。但地名却一直叫了下来,直到今天。
*后宰门 明代秦王府北门广智门北。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此街东段与北新街相交十字称为后宰门。清初满城西墙北段新开一个城门名新城门,此街名新城门大街,后从习惯仍称为后宰门。
*德福巷 德福巷原来是一片老房子,因为街巷又窄又黑,所以老人们都说,它象一只蛰伏的黑虎,讲迷信的人们也说这里是"好风水"。解放前,这里不叫德福巷,而叫"黑虎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茶馆、咖啡馆和酒吧业逐渐兴起,并逐步走向繁荣、形成规模。如今,德福巷与古色古香的书院门古文化街东西为照,遥相呼应,成了传统文化区中一条最有“洋味”的街道。
*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 (大学习巷内历史悠久的清真寺) 大、小学习巷,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巷子。早在盛唐时期,那里曾住着几万胡人,来长安觐见皇帝的胡人,都在那里学习汉语和礼仪,所以叫做大、小学习巷。
*窦府巷 相传,隋朝定洲总管府神公窦毅居此,他的女儿窦氏才貌闻名。窦毅曾根据女儿的意愿在府门前画了一只孔雀,出榜说,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孔雀眼睛,他的女儿就嫁给谁。这一天,李渊路过这里,搭箭一试,两箭具中孔雀双目,于是李渊便在窦府成亲。李渊做皇帝后,窦氏女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太穆皇后。
笔店巷 现名正学街,清代时此街有多家毛笔店铺得名笔店巷。1932年,因西侧原有明代的正学书院而改名正学街。正学书院系宋张载(横渠)讲学处,后人立祠,清代仍设为书院,清康熙元年(1662)书院部分拓入总督部院。
*安居巷 位于东木头市中段南侧,南至三学街西口。明代设钱局于此,称钱局巷,是当时西安铸造钱币的地方,后演化为今名。现碑林门外铜狮就系这里所铸,狮身附贴铜币千余枚。巷东故城河沟内解放前后尚有铸造业者,后联为东方红铁厂。
*牌楼巷 位于西门里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西口,长157米。因巷南口有贡院牌楼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反帝巷,1972年恢复原名。
*索罗巷 现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于兴庆宫内。《酉阳杂俎》慈恩寺写有:"殿庭大娑罗树,大历中安西进其木椿。"娑罗与索罗同音。相传,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娑罗园种有异香的索罗树而得名,明代称为娑罗巷。清末改为今名。
*官店巷 古时东关是进入西安府的门户,东方来的官员有三等,一等朝廷大员,未入城前早有探马禀告,陕西巡抚、西安知府都在接官厅等候迎接。另一类是来西安的下级官员,如县的知事、县令、县丞等,也在接官厅住下,没有上司来接。第三类进府城一般办事人员,住在"官店",实际相当于现在的一般招待所。东关现在的更衣坊(更新街)、接官厅和官店巷,都是当时接待官方人员的地方。
*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 三条巷子在三学街附近,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门前数株古槐为当时所栽。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
*枣园巷 东关枣园巷,宋朝时有一户大官,因犯了罪,要满门抄斩,他家同族人都改了姓。他本人带着老小逃到南山下今引镇一个密林深处,改姓埋名,落户那里。现在长安区引镇枣园村还有同样传说,这个故事写在《长安县地名志》里,可知这个小巷起码宋朝就有了。
*卧龙巷 北极宫庙(现民居占)一通清代石碑上写道:"余观夫卧龙,地势在府城东隅,凸凹崎岖,磐踞岩绕。一动一静,忽起忽伏,像犹龙之磐踞于地,而潜见飞跃,取臆测者也,前人云以卧龙名巷......"
*早慈巷 早慈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墙外,长409米。因靠"贡院"考场,为防止越墙舞弊,在院墙头插满枣刺而得名枣刺巷。1917年雅化为早慈巷。曾改名富强巷,后又恢复。
*东举院巷 东举院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侧,为南北巷,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长424米。因其西侧紧邻的"贡院"(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俗称"举院"而得名。
*西举院巷 开拓于明景泰年间。位于今儿童公园北侧,东起早慈巷南口,西至牌楼巷北口,长331米。因北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为图强巷,1972年恢复原名。
*劳武巷 原名马神庙巷,西止洒金桥,北止莲湖路。隋朝前,这一代名杨兴村,村内有古槐一株,建造大兴城迁出的居民后代常以“老家由大槐树迁来”。明代此槐包入常平仓内,清为广备仓,出入马车很多,人们为祈求路途平安,便修了马神庙,方便烧香祷告。1966年将马神庙更名为劳武巷。
*火神庙巷 清朝同治六年(1868),太平天国梁王张宗禹带领捻军在东十里铺打死清军一万多人,占据韩森寨攻打东关。东关关城有五座城门,其中北郭门、新郭门、南郭门,现在还保留街名。当时城门好比炮台,上面装有大炮,五座城门炮火能交叉射击。捻军攻城多次都没有攻下来。第二年重修了关城。因守城门军士修了火神庙礼拜,祈求平安。所以把城门旁的小巷叫火神庙巷。
*兴学巷 光绪十六年(1890)在冯从吾祠修"少墟书院",门额题"兴学"二字。1935年在相连的安庆寺和洪福寺庙址,兴办学堂,得名兴学巷。
*北马道巷和南马道县 北马道巷位于西门内盘道北侧,南起西门盘道,北至莲湖路,长979米。明代巷内中部有一上城墙的坡道名为马道,相对南马道巷而得名北马道巷。1966年曾改名为联盟巷,1972年将玉祥门以南恢复为北马道巷。
*罔极寺巷 传说是唐朝时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所建寺院罔极寺,门前一对独角石兽,与众不同。自古传说:太平公主下嫁给岐阳王武攸思,因并不相爱,太平公主内心痛苦不堪,便建此寺带发修行。按照佛教教义,出家人七情六欲应当了断,然而她最放心不下执掌朝政的母亲,于是将寺庙定名为罔极寺,意思是母亲的恩情"昊天罔极"。罔极寺就成了过去妇女因婚姻家庭不幸来此寻求释放悲痛的地方。
*化觉巷 位于西安城内鼓楼西侧,因著名的化觉巷清真大寺而闻名世界。化觉巷开拓于明代,清为花角巷,民国初年改称化觉寺巷。现为著名的旅游纪念品一条街。
迎春巷 城内西南角的迎春巷,是一条“年轻”的街道。此地明代称含光坊,清代有“风颠洞”和会真庵两座寺庙,民国年间称含光里。中段于抗日战争时期有四家人建造住宅,得名四知村。1966年,改名为迎春巷,有人说这是取自毛泽东的诗词《咏梅》“飞雪迎春到”中的两个字“迎春”。
*骆驼巷 从菜坑岸至西大街,明代形成街巷,此巷北短南长,中段斜曲,状如驼形得名。
顺城巷 位于城墙之下,来到西安的游客们,以顺城巷历史文化散步道、鼓楼北院门坊上风情一条街都非常喜欢,因为这些仍然承载着实用功能的街巷,永远难以抹去记忆中那一丝西安城气息。
*大吉厂巷 位于南大街东侧。隋唐时期,这里是著名的斗鸡场,宋之问有“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后雅化为大吉厂巷。今天的大吉厂古乐社仍流传着唐代的古乐。
*中牛市巷和北牛市巷 中牛市巷、北牛市巷是因过去卖牛羊而得名,位于东羊市。东羊市在和平路中段西侧,一般人不留意它的存在,历史上这里便是牛羊交易市场。
*东仓门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曰:“敬禄仓在通化坊,俗称为东仓”。敬禄仓是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此街因在仓门前而得名。
*教场门 为东西横街,东起红埠街西口,西至劳务巷南口,长325米。清初沿明代教场建有抚标教场(抚标:清代称巡抚所直辖的绿营兵为抚标;教场: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场地),故名教场门。1966年曾改名为红卫街,1972年恢复原名。
*湘子门 那是原来八仙之一韩湘子修炼成仙的地方。传说原来韩湘子在洒金桥碰见铁拐李和吕洞宾受到点化之后就来到湘子庙这修炼。后来就在这里得道了。之后他修行的这个地方就被后人盖了一座庙叫湘子庙。
*东厅门 西起东木头市,东至东县门,长400米。因清代咸宁县在东,称为东县,当时清军厅同知署和咸宁县初级审判、检察两厅设于此街,故得名东厅门。 感觉有些街巷名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街巷都富有西安味道、是大西安的特色。

----- 西安“门”字老地名典故:西华门、后宰门、端履门、教场门、贡院门、书院门、永宁门-----

NO.1:【端履门】:从文昌门到东大街,南半截叫柏树林,北半截就叫端履门。明朝初年,朱元璋封王建藩,二儿子朱樉被封为秦王,坐镇西安镇守西北,在西安城内建秦王府(现省政府这片)。进入秦王府的正门,首先得经过一个牌楼,在这个牌楼前,各位官员在此正冠端履,这个牌楼叫做端礼门。清朝建立后,在西安修建满城,端礼门变成了端履门,真正成为西安满城的南城墙的一道门。辛亥革命爆发,满城被拆除,端履门不见了,如今只剩下一个地名,当时端履门是官宦人家的居住聚集地。
N0.2:【书院门】位于南门内东侧,连着三学街。明万历七年间,长安县大儒冯从吾,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学生常至千人,为著名学府。后为当朝阉党所迫,书院被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关中书院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民国26年12日李敷仁等在关中书院(西安师范)创办了宣传抗日的通俗小报《老百姓》报。
N0.3:【北院门】明代此地称为宣平坊,朝时期西大街以南为陕甘总督部院衙门,故称南院。鼓楼北的巡抚部院称为北院,这一带即泛称北院门。。清光绪二十六,庚子国变,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来西安,开始就住在南院,后移北院,北院被称为慈禧行宫,成为当时的国家行政中心。北院门自古为衙门所在地,北院门在唐朝是中央尚书省衙门的驻地,;宋代的京兆府、元代的奉元路、明清的西安府、清代陕西巡抚衙门、民国时期的关中道,建国后的市政府都在北院门。
N0.4:【南院门】明代此地称归义坊,清顺治元 年,陕甘总督部院行署始设于此,因与鼓楼北的巡抚部院相对, 故名南院,这一带即泛称南院门。光绪32年中国同盟会员在南院门创办公益书局,印刷革命书报;宣统2年2月张钫、钱鼎等人在南院门成立武学研究社;民国14年7月17日军阀吴新田部在西安南院门抢掠商店后撤离西安,逃往汉中;民国24年12月 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管理处在西安南院门设立西安广播电台;民国26年 5月9日成柏仁、张性初、寇遐、杨明轩等在西安南院门创办《秦风日报》;民国26年10月 西安邮汇储金局在南院门成立;1983年8月在碑林区南院门,距地表1.9米处暴露北宋一窖藏坑。出土唐“开元通宝”铜币及瘦金体“宜和通宝”背“陕”铁币多枚。
N0.5:【东厅门】西起东木头市,东至东县门。明朝时,东厅门的西段有陕西都司署,俗称兵马指挥司。清代咸宁县在东,称为东县,当时清军厅同知署和咸宁县初级审判、检察两厅设于此街,故得名东厅门。宣统二年9月初六,秦陇复汉军司令部移驻东厅门高等学堂;民国11年8月由张文穆和郭希仁等筹办的私立民兴中学;民国16年3月10日中山学院在东厅门原西北大学校址开学。
N0.6:【东县门】东起东羊市,西至东厅门。唐朝末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以唐长安皇城为基础缩建长安新城,将长安、万年两县移到城东西两侧,各建小城,此城即后来的咸宁县城,因位于城东侧,人称东县,门前街道得名东县门。元代至明清,咸宁县署即在此地。辛亥革命时,清军的兵器库西安军装局就在东县门。
N0.7:【东仓门】东仓门是马厂子到城墙根这一截小巷子,清军入陕后,按照八旗子弟待遇规定,男子出生之日起即编入军册,享受粮饷。当时有两个仓库,城西偏北的叫永丰仓,每月按时发放月钱,俗称西仓。按时发放食油、布匹等物资的叫敬禄仓,因该仓地处东城,相对于西仓而称为东仓,门前小巷也就被称为东仓门了。这地方在明朝就是个大仓库。
N0.8:【教场门】 东起红埠街西口,西至劳务巷南口。明代此地就是军队的演武教场,清朝时期除了满城的八旗兵,西安还有三个标的绿营兵。其中巡抚统辖下的绿营兵叫抚标,总兵统辖下的叫镇标,协标都司署下辖的叫协标。这些军兵各有演武训练场,八旗兵教场在满城,镇标教场在今含光门内,协标教场在二府街东,此地为抚标教场,故名教场门。
N0.9:【贡院门】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在封建王朝,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皆称贡品,贡院是指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朝廷的地方。陕西贡院为明清陕西省举行乡试的考场,此地因位于贡院正门前得名为贡院门。清朝同治13年是年陕西巡抚邵亨豫重修西安贡院;光绪32年 西安知府尹昌龄在贡院北区建立中等实业学堂。明代陕西武功的康海、高陵的吕柟,清代韩城的王杰。都是在这里乡试高中后,进京参加会试、殿试,并最终获得状元的。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难西安时,贡是朝廷中央六部堂官的办公之地。
N0.10:【西华门、后宰门】北京城西华门、后宰门,南京城有西华门、后宰门,这和北京、南京作为明朝的京城有关。西安城也有西华门和后宰门。这两个地名都和明朝的秦王府有关,明代初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藩镇西安,建秦王府时,它外城墙(萧墙)的西城门命名为西华门。秦王府北门广智门北。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清初在秦王府城基础上修建满城,在西墙北段新开一个城门名新城门,因位于明朝后宰办公处,百姓习惯称后宰门。

---------------------西安旅游攻略 西安牌楼-城隍庙 书院门 藻露堂 碑林 --------------------

*五味什子的藻露堂牌匾:藻露堂牌匾历史悠久,清代书法家.陕西户县人张玉德为西安藻露堂药店题写匾额“藻露堂”,因字体笔力浑厚、流畅、苍劲,行人留连观赏,在西安古今牌匾史上堪称一绝,该牌匾保留至今。藻露堂的创始人宋林元,竟然是李时珍的关门弟子。“藻露堂”最初之名为“德润堂”,取的是“德馨心润”的医家祖训。立德为根,以润天下,何愁事业不成。 历史上,藻露堂还有过为慈禧太后医病而喜获御赐金匾的殊荣,而所题的就是“德润堂”三个大字。原古匾现特悬于今藻露堂中医医院内堂,亦为恒久铭示宋氏后人未敢忘先祖“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之古训。以及被推为西部药业魁首的辉煌记载。五味什子的藻露堂附近调料商铺云集、葫芦头泡馍比较有名。 藻露堂之名系他们宋家第二代传人宋应全由先父宋林元所创“德润堂”之名所改,从杜甫名句“碧藻非不茂”和“黄鹂不露身”中所摘;“藻露”两字寓意为采自自然界经由晨露沐浴之珍奇药材,暗含着朴素至美、谦虚为贤、明洁鲜润的意蕴。同时也彰显宋氏秘药与疗效手法如玉藻(王冠上的饰品)一般贵重,仙露一般神奇,于康熙六年(1667)更店名为“藻露堂”。与“德润”相比,“藻露”涵意更为宽博,在谦恭低调与内敛的朴实中,突显出身为大医精诚的慈悲之心。“藻露”二字也是摘自《诗经?召南》中的《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和《行露》中的“厌浥行露,岂不夙夜”。

*西安碑林牌匾来历:林则徐路过西安写错一字即碑林的“碑”字,两百年来无人能改,学者提出两种解释 。在西安市碑林博物馆的碑林区有一座存放着书法石刻艺术的展厅,其中共有石碑1788座,因此在该博物馆的门口写有“碑林”二字。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碑林”的“碑”字少了一撇,那么大家就会感到好奇了:这“碑林”二字到底是哪位书法家所写的,为什么会如此粗心大意,少写了一撇呢? 原来,写下“碑林”二字的正是清朝著名爱国大臣林则徐。在道光年间,林则徐亲眼目睹了鸦片对于中国经济的破坏程度,于是林则徐发起了“虎门销烟”的运动,将英国烟商的所有鸦片全部就地销毁。于是,英国就向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皇帝无奈之下选择了妥协,将林则徐革职发配新疆。 1841年,苦闷之下的林则徐路过陕西西安,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情欢迎和挽留,于是在当地停留了几天。由于林则徐平时喜欢书法文艺,于是当地官员热情地邀请他前往西安附近的碑林,并且请林则徐为这里题词。于是林则徐大笔一挥,在这里写下了“碑林”2字,当地官员得到林则徐的墨宝之后急忙命令工匠制成牌匾,悬挂在博物馆的上方。 两百年以来,对于“碑林”上的“碑”字为何少写一撇,历史学者和专家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当初林则徐被道光皇帝无故免职,心中十分郁闷,因此将“碑”字少写了一撇,正是代表着他丢了官帽,体现了他十分落魄的心情。实际上,这种说法有些先入为主,因为作为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林则徐是不会在西安的著名景点随意写错字的,更不会因为自己的心情缺笔少划。 因此另一些学者认为,在宋代以前,所谓的“碑”字是没有那一撇的。而为了书法美观,林则徐在书写“碑林”的时候故意少写了一撇,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整体书法的美观对称,如果突兀地加上这一撇反而影响了“碑林”二字的整体美观。

---------------西安旅游攻略 古城西安城墙上18座城门的名称、来历、具体位置----------------

*西安城墙城门简介:
西安城墙现有城门18座,70个城门洞。东西南北四个主城门(长安永安),东-西-南-北依次顺序: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中心为钟楼、鼓楼。 18城门名称:永宁门、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安定门、玉祥门、尚武门(小北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朝阳门、中山门(小东门)、长乐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
*西安城墙18城门详解: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长乐门(东门) 长乐门是西安城墙的东门,是东城墙的正门,也是最南一门。在建造明城墙时构筑,正式名称叫长乐门。因为国都南京位于西安的东面,“长乐”二字带有祈祝大明江山长久欢乐,万年不衰之意。长乐门俗称东门,明末李自成由东门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部下随即纵火焚毁了这座城楼,直到清代重新建造。“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军曾在东门城楼上组建教导队和学兵队,旧址被修复作为西安事变纪念地。门外道路为东关正街,门内为东大街。长乐门规格为6+1式门洞。
*永宁门(南门) 永宁门俗称南门,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当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城门中偏东的一座,原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为永宁门。永宁门箭楼在西安保卫战(也称二虎守长安)中被毁,于2013年在原址上重建。现永宁门为环岛交通,门外有南门广场,门内为南大街,门外接南关正街。永宁门规格为6+1式门洞。
*安定门(西门)安定门俗称西门,为西城墙最南一门,原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门,寓意西部边疆安泰康定。这座城门原有三重门楼:城楼、箭楼、闸楼。三道城墙,城楼里,箭楼居中,闸楼向外。门楼下均有拱卷式门洞,洞高宽为6米。城楼与箭楼之间有方形瓮城,平时是出入通道,战时是防守要地。城楼北侧有日本天皇访问西安时所建观望台一座,供游客参观,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门箭楼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安定”二字暗意西部边疆安泰康定。城门内为西大街,门外为西关正街 。安定门规格为6+1式门洞。
*安远门(北门) 安远门俗称北门,明代构筑城墙时建造的北门,正式名称为安远门。位于西安城南北中轴线上。安远二字是继承中原汉族朝廷对边远少数民族采取的怀柔安抚政策,希望边远少数民族对朝廷知恩归顺。辛亥革命时,起义军进攻满清,安远门战争激烈,交战中北门城楼被焚毁。1983年整修城墙时,恢复了原来的箭楼。现北门交通为环岛,城门外是环城北路-陇海铁路高架,道路为北关正街,称门内道路为北大街。安远门规格为4+1式门洞。
*西安城墙现有城门18座,从永宁门开始顺时针依次为:永宁门、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安定门、玉祥门、尚武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朝阳门、中山门、长乐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这18座城门的形成时间和规格各不相同。
*南城七门
*1.永宁门(南门)
*2.朱雀门 朱雀门是西安城墙的一座城门,原本是唐长安皇城的正南门,因在四象中朱雀代表南方而得名,门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时,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开皇九年(589年),隋帝国统一天下,隋文帝在朱雀门城楼检阅凯旋大军。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朱雀门被封闭。1985年修复西安城墙时,发掘出包裹在明城墙内的朱雀门遗址。如隋唐文人描写的那样宏伟华丽,城门柱础用大理石制成,青石制作的门坎上刻有线条优美神采飞扬的蔓草花纹,磨砖对缝的门洞隔墙厚实端正。1986年开通的朱雀门位于遗址西侧。现位于南城墙勿幕门(小南门)与永宁门(南门)之间,门内为大保吉巷,门外为朱雀大街。朱雀门规格为4门洞。
*3.勿幕门 勿幕门是西安城墙的一座城门,位于南城墙含光门与朱雀门之间。勿幕门又叫小南门,是民国时期新开辟的城门。开通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更名为勿幕门,以此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是同盟会最早一批会员,民主革命时期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家,在护法运动中壮烈牺牲,被孙中山、黄兴称为“西北革命巨柱”。陕西军民为怀念先烈,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将井勿幕在西安居住过的四府街更名为“井上将街”,并将该街南端城门命名为“井上将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又分别更名为“勿幕街”和“勿幕门”。门内为四府街,门外为红樱路。勿幕门规格为单门洞。
*4.含光门 含光门西安城墙的一座城门,含光门是南城墙最西一门,是唐长安皇城南面偏西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封闭了西门洞,保留了东门洞,北宋以后全部封闭。1984年整修西安城墙时,发掘出含光门遗址,发现花岗石制作的柱础、刻花的门槛门道。现已把新建券洞城门置于遗址东西两侧,对遗址作框架结构保护,外包城砖,使外观与城墙一致,内部设置人工采光和空调系统,供游客参观。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可以从城墙上进入 。现在含光门为双门洞环岛型交通,城门内为甜水井,城门外为含光路。含光门规格为4门洞。
*5.建国门 建国门是南城墙最东一门。开于建国后,为纪念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在建国路区段南城墙新开城门,故名建国门。。门内道路为建国路,门外与环城南路为丁字路口。建国路街道虽然短小,却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据历史学者考证,唐代名臣长孙无忌就住如今的建国路。民国时期,震惊中国外的西安事变,其重要人物张学良将军的公馆就坐落于此。如今张学良公馆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门规格为3门洞。
*6.和平门 和平门是西安城墙一座城门,开于1953年,位于南城墙文昌门与建国门间。和平门开于建国后,为了表达饱经战乱的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渴望,故名和平门。现成门内为和平路,城门外为雁塔路。和平门内向西走一直到文昌门之间的由青石板铺成的顺城巷就是下马陵。2100多年前,即使汉武帝途径此地,也要下马步行,因为当朝著名的政治家董仲舒葬于此处,下马陵便因此得名。和平门规格为4门洞。和平门与火车站、大差市、大雁塔在一条轴线上。
*7.文昌门 文昌门是西安城墙一城门,开于1986年。位于南城墙永宁门(南门)与和平门间。明清时的西安府学和孔庙建在今碑林博物馆旁边的城墙边,魁星楼也建在城墙之上。魁星楼下这座新辟的城门就被命名为文昌门。是西安城墙上惟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设施。魁星又名“奎星”、“奎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传说是主宰文运兴衰的神,被人们尊称“文曲星”、“文昌星”。如果被他的朱笔点中,就能妙笔生花,连中三元,成为状元。所以,古代孔庙、学府里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楼。明清时的西安府学和孔庙建在城墙旁边(今碑林博物馆),魁星楼也顺势建在城墙之上。魁星楼在1986年修复,楼下这座新辟的城门,也就被命名为了文昌门。现城门内为柏树林,城门外为文艺路。文昌门规格为4门洞。
*西城二门
*8.安定门(西门)
*9.玉祥门 玉祥门是西安城墙一城门,又叫小西门,是西城墙一门,西门以北。1926年,北洋军阀吴佩孚的走狗河南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8个月之久,使西安人民饿死4万多人,直到冯玉祥将军率国民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民国十七年(1928年),陕西省主席宋哲元为纪念冯玉祥将军的历史功绩,在战火打开的城墙豁口上修建的这座城门,为纪念冯将军由此率部入城的历史功绩,特开此门,取名为玉祥门。玉祥门外有玉祥门广场,道路为大庆路,门内为莲湖路。玉祥门规格为5门洞。
*北城六门
*10.尚武门 尚武门是西安北城墙最西一门,开于建国后与尚德门,尚勤门,尚俭门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习武健身、勤俭节约”。现城门内为西北三路,城门外为工农路。尚武门规格为4门洞。
*11.安远门(北门)
*12.尚德门 尚德门位于安远门以东,位于北城墙解放门西,开于建国后。民国十六年(1927年),时值“新生活运动”倡导“四维、八德”,南北向纵街由东向西分别取“四维”之“勤、俭、仁、德”,并冠以“尚”字命名,即尚勤路、尚俭路、尚仁路(后改中正路、现解放路)、尚德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北城墙尚勤路、尚俭路、尚德路处开辟三座城门,名尚勤门、尚俭门、尚德门。现城门内为尚德路,城门外为火车站西盘道。尚德门规格为3门洞。
*13.解放门 解放门,原名中正门,又叫小北门,位于西安火车站正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陇海铁路通车,于北城墙尚仁路处开辟城门,名尚仁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尚仁路改称中正路,城门更名为中正门;1950年,中正路改称解放路,城门更名解放门。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广场而拆除,成为西安城墙一豁口,2005年重新连接,形成大跨度的桥拱式城门,而使西安城墙全线贯通。城门内为解放路,城门外为火车站广场。解放门规格为大跨度桥拱式3门洞。
*14.尚俭门 尚俭门位于北城墙解放门与尚勤门之间,开于建国后。与尚德门,尚勤门,尚武门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习武健身、勤俭节约”。现城门内为尚俭路,城门外为火车站东盘道。尚俭门规格为3门洞。
*15.尚勤门 尚勤门,是北城墙最东一门,开于建国后。与尚德门,尚武门,尚俭门共同表示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习武健身、勤俭节约”。现城门内为尚勤路,城门外与环城北路成丁字路口。尚勤门规格为3门洞。
*东城三门
16.长乐门(东门)
*17.朝阳门 朝阳门是东城墙最北一门,开辟于建国后。因为这座城门朝着太阳,是每天第一个见到阳光的城门,故取名朝阳门。城门内为东五路,门外为长乐路。朝阳门规格为5门洞。
*18.中山门 中山门俗称小东门,位于东城墙朝阳门与长乐门之间。民国十六年(1927年)初,在冯玉祥将军倡议下开辟的中山门,为纪念国民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而得名。1927年5月1日,冯玉祥将军率军东征,就从中山门出城。中山门并列两个门洞,冯分别为它们取名“东征门”和“凯旋门”。出师之日,冯玉祥在城头向各界欢送群众讲话,说等北伐胜利,再打开凯旋门欢迎他。但后来时局变化,再未率师回西安。现城门内为东新街,中山门规格为双门洞。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石刻 文人墨客手册 Index of Beilin------------
大家厚爱的西安碑林为世界范围中国书法最重要的宝库,其碑刻、书画作品琳琅满目,尚缺提纲要领。期盼此文能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游人提供哪一个书法字帖、书法碑刻在哪个西安碑林展厅的导航、定位,以便更好地品味中国书法的盛宴。《东方白大草书画社 西安碑林排篇》
  
【西安碑林博物馆简介】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西安南城墙文昌门内可乘坐14路、23路、40路118路、208路、214 路、221 路、223路、 232 路、706路、402路、512路、619路、704路、800路、游6路、258路公交车到达。 地铁2号线到永宁门站需往东步行到文昌门10分钟左右到达。

【西安碑林博物馆19件组、134件的国宝级文物】
  
(1)大夏石马(戟门西侧)   
(2)景云钟(戟门东侧)   
(3)石台孝经(广场)   
(4)开成石经(114件 陈列于第一展室)   
(5)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第二展室)   
(6)多宝塔感应碑(第二展室)   
(7)玄秘塔碑(第二展室)   
(8)皇甫诞碑(第二展室)   
(9)三藏圣教序碑(第二展室)   
(10)颜勤礼碑(第三展室)   
(11)曹全碑(第三展室)   
(12)老君像(石刻艺术馆)   
(13)献陵石犀(石刻艺术馆)   
(14)昭陵六骏 白蹄乌(石刻艺术馆)   
(15)昭陵六骏 什伐赤(石刻艺术馆)   
(16)昭陵六骏 青骓(石刻艺术馆)   
(17)昭陵六骏 特勤骠(石刻艺术馆)   
(18)迴元观钟楼铭 (未展出)   
(19)李寿石椁(3件)(石刻艺术馆)  
碑林博物馆拥有怀素,张旭,王羲之、楷书四大家、初唐四大家、宋四家的诸多真迹原碑   
(1)怀素:《草书千字文》(第三展室);《东陵圣母帖》(第三展室);《藏真律公帖》(第三展室)   
(2)张旭:《断千字文》(第三展室);《肚痛帖》(第三展室)   
(3)王羲之:《集王圣教序碑》(第二展室);《兴福寺残碑》(第二展室);《兰亭序》(褚遂良、赵孟頫临摹版)   
(4)楷书四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欧阳询:《皇甫诞碑》(第二展室)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第二展室);《颜氏家庙碑》(第二展室);《争座位书稿》(第二展室);《颜勤礼碑》(第三展室);《郭家庙碑》(第三展室);《臧怀恪碑》(第三展室);《马璘残碑》(未展出)   
柳公权:《玄秘塔碑》(第二展室);《冯宿神道碑》(第二展室);《迥元观钟楼铭》(未展出)   
赵孟頫:《清刻赵孟頫八札》(第四展室);《赵孟頫游天冠山诗》(第六展室)   
(5)初唐四大家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询的诸多真迹原碑。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薛 稷:无 ;欧阳询:《皇甫诞碑》(第二展室)   
(6)“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轼:东坡真迹(第四展室);黄庭坚:黄庭坚诗(第四展室);米芾:米芾四条屏(第四展室);蔡襄:无、

【东方白大草书法注册商标-《魁星点斗图》原碑】
《魁星点斗图》乍一眼看象一个人用夸张的动作右脚踩在“鳌”字上,左脚如踢毽子般踢“斗”字,其实内蕴深刻, 图中人形是文曲星,右手扬笔,左手托砚,踩的是鳌头,踢的是北斗星,寓意为“独占鳌头,魁星点斗”,意思是 用笔点中科举中试的人名。仔细看图,内藏儒家“克己复礼”与“正心修身”八字。“克己复礼”出自《论语 · 颜渊篇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也就是说做事情要学会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准则符合正人君子的标准, 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正心修身”出自《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正心修身”是儒家千百年来的正统教条,修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自身不停的完善,才能一步步走上事业颠峰。 《魁星点斗图》碑真品置于岱庙恒温库房内,西安碑林第四室外西侧的《魁星点斗图》碑有说是复制品。据说文物管理部门有规定,超过200年的碑文都不允许拓碑,也就是说我们在旅游景点看到的所谓名家拓片都是在复制品上拓制的。 西安碑林,闻名天下,被称为经史渊薮,书艺宝库,历代名家名碑名书收藏于此、刻石于此似乎理所当然!然而马德昭—一位书史无名、位不显赫的武人居然有八幅书法镌刻在四通碑石上,立于碑林第四、第五展室。一为榜书《一笔“虎”字》及碑阴刻《草书七言对联》;二为榜书《花甲重周“寿”字》;三为榜书《“寿”字》及碑阴刻《草书七言联》《如意》《不可说》;四为《魁星点斗图》。 西安碑林中令人瞩目的名碑刻魁星点斗,仍享誉国内外。细心观察这幅合体字的石刻,《魁星点斗》是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鳌”字上。形象生动,拼字巧妙。 而且魁字的偏旁“鬼”字是由八个字组成。从上到下依次是:克(右手和笔)、心(帽子和眼睛)、正(其余五官)、修(躯干肋骨)、己(左手上之砚台)、复(左臂和腹部)、礼(臀及左腿)、身(右腿)。合起来就是四句话“正心修身,克己复礼,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署名左下五个字是:西蜀马德昭。 马德昭以儒家修养为准则,“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巧妙的构建成魁星的形象,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图无不使人拍案叫绝。 其实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魁星原指北斗星,《史记》曰:“魁,斗第一星也”。魁也为第一的意思,“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是旧时对高中科举状元的美称。魁星作为赐科试第一的神灵,被人们尊称为文运之神,“魁星点斗”、“魁星踢斗”也由此应运而生。 读书人信奉魁星的风俗,早在宋代就有,魁星点斗的瑞图也非常流行,流传很广,明清时十分推崇。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顾炎武认为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思是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鳌头,我国唐宋时期皇帝殿前陛阶上镌刻有巨大的鳌鱼,凡翰林学士、状元和承旨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陛阶正中的鳌头上,故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 如此之精绝书画,实乃阆中人杰地灵,风采之士辈出。

【米芾四条屏刻石】
米芾书法四条屏:《米芾四条屏刻石》,分别刻在各高130厘米、宽38厘米的四块竖长方形石上。 碑文内容是宋代米芾书写的行书五律诗一首,是清代摹刻而成。 米芾 (1051-1107) 北宋书法家 画家 书画鉴赏家 米芾所书此《四条屏刻石》,陈列在西安碑林第四室东侧第二排北数第一的位置 解释:皇都初度蜡、凤辇出深宫、高凭楼台上、遥瞻灞浐中、仗凝霜彩白、袍映日华红、柳眼方开冻、莺声渐转风、御沟穿断蔼、骊岫照斜空、时见宸游兴、因观稼穑功。

【西安碑林碑石总目录 民国版】

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编西安碑林碑石目录(二)(1)
西安碑林第一室   
表7—50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 字体 ┃ 石数 ┃ 备考 ┃
┃ 石台孝经 ┃唐天宝 ┃ 玄宗序并注 ┃ 隶 ┃ 4面 ┃ 李齐古等45人参订,台基三层,有花纹 ┃
西安碑林第二室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 字体 ┃ 石数 ┃ 备考 ┃
┃ 开成石经 ┃ 唐开成 ┃ ┃ 正 ┃ 114 ┃ 经名分列于后 ┃
┃ 左氏春秋 ┃ 唐开成 ┃ 艾居诲等书 ┃ 正 ┃ 67面 ┃石各两面刻,残缺18,断19 ┃
┃ 公羊春秋 ┃ 唐开成 ┃ 艾居诲等书 ┃ 正 ┃ 16面 ┃ 残缺 ┃
┃ 榖梁春秋 ┃ 唐开成 ┃ 艾居诲等书 ┃ 正 ┃ 16面 ┃ 残缺 ┃
┃ 孝经 ┃ 唐开成 ┃ 艾居诲等书 ┃ 正 ┃ 1面 ┃ 残缺 ┃
┃ 论语 ┃ 唐开成 ┃ 艾居诲等书 ┃ 正 ┃ 7面 ┃ 残缺 ┃
┃ 尔雅 ┃ 唐开成 ┃ 艾居诲等书 ┃ 正 ┃ 4面 ┃ 残缺 ┃
┃ 周易 ┃ 唐开成 ┃ 艾居诲等书 ┃ 正 ┃ 9面 ┃ 残缺 ┃
┃ 尚书 ┃ 唐开成 ┃ 艾居诲等书 ┃ 正 ┃ 10面 ┃ 残缺 ┃
┃ 毛诗 ┃ 唐开成 ┃ 艾居诲等书 ┃ 正 ┃ 15面 ┃ 残缺 ┃
┃ 周礼 ┃ 唐开成 ┃ 艾居诲等书 ┃ 正 ┃ 17面 ┃ 残缺 ┃
┃ 仪礼 ┃ 唐开成 ┃ 艾居诲等书 ┃ 正 ┃ 20面 ┃ 残缺,断1,缺角6 ┃
┃ 礼记 ┃ 唐开成 ┃ 艾居诲等书 ┃ 正 ┃ 33面 ┃ 断,缺角3 ┃
┃ 五经文字 ┃ 唐开成 ┃ 张参序 ┃ 正 ┃ 8面 ┃ 残缺 ┃
┃ 九经字样 ┃ 唐开成 ┃ 唐玄度序 ┃ 正 ┃ 2面 ┃ 残缺,明嘉靖己卯地震,石各受震崩裂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 石数 ┃ 备考 ┃
┃石经题名 ┃唐开成 ┃艾居诲、陈蚧等 ┃正 ┃ 2面 ┃附明左思明书字 ┃
┃题名石柱 ┃唐开成 ┃左思明等 ┃各体 ┃ 1 ┃附坡仙竹梅各1,黄绣题字 ┃
┃题名石柱 ┃唐开成 ┃王承裕、许道宁等 ┃各体 ┃ 1 ┃ ┃
┃新移石经记 ┃宋元祐 ┃黎持记,安宜之书 ┃正 ┃ 1 ┃ ┃
┃京兆府学教授题名记 ┃金泰和 ┃孙祥通记,王世英书 ┃正 ┃ 1 ┃ 附刻新移石经记碑阴 ┃
┃重修孔庙石经记 ┃明万历 ┃王鹤撰 ┃正 ┃ 1 ┃ ┃
┃白衣大士像并赞 ┃清 ┃吴达绘,张汧题 ┃篆 ┃ 1 ┃ 附刻重修孔庙石经记碑阴 ┃
┃赋贾公增刻孟子诗 ┃清康熙 ┃周之桂书 ┃正 ┃ 1 ┃ ┃
┃咏贾尚书补孟子诗 ┃清康熙 ┃李楷撰 ┃行 ┃ 1 ┃ ┃
┃圣母图 ┃清康熙 ┃朱珏绘,鄂洛题 ┃正 ┃ 1 ┃ 附刻咏贾尚书补孟子诗碑阴 ┃
┃补大学中庸 ┃同 ┃麻尔图题并书 ┃正 ┃ 2 ┃ ┃
┃石经补孟子 ┃同 ┃贾汉复补 ┃正 ┃ 16 ┃ 许肇业等集唐石经字摹刻 ┃
┃孟子序,补孟子跋,达摩像 ┃同 ┃李楷跋,冯绣绘 ┃正 ┃ 1 ┃ 宋朱熹集序,清朱集义题像 ┃
┃礼记补缺 ┃ ┃管绎如,郑承恩 ┃正 ┃ 8 ┃ 1方刻两面,1附春秋,1残 ┃
┃仪礼补字 ┃明万历 ┃叶时荣 ┃正 ┃ 9 ┃ 1附尚书 ┃
┃尚书补字 ┃ ┃ ┃正 ┃ 2 ┃ 1附仪礼 ┃
┃五经文字补缺 ┃ ┃王元吉 ┃正 ┃ 2 ┃ 1附周易、孝经 ┃
┃周易补字 ┃ ┃ ┃正 ┃ 1 ┃ 附五经文字补缺 ┃
┃毛诗补缺 ┃ ┃薛继愚 ┃正 ┃ 1 ┃ ┃
┃论语补字 ┃ ┃ ┃正 ┃ 3 ┃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 石数 ┃ 备考 ┃
┃尔雅补缺 ┃ ┃ ┃正 ┃ 3 ┃1附题词残石 ┃
┃题词残石 ┃明弘治 ┃王云凤书 ┃正 ┃ 1 ┃附尔雅补缺 ┃
┃周礼补字 ┃ ┃薛继愚 ┃正 ┃ 6 ┃ ┃
┃春秋左传集解补字 ┃ ┃ ┃正 ┃ 46 ┃两面刻者5方,断2方 ┃
┃毛诗补字 ┃ ┃ ┃正 ┃ 3 ┃1附公羊,1附左氏 ┃
┃周礼补字 ┃ ┃ ┃正 ┃ 3 ┃附春秋左传 ┃
┃周易、孝经补字 ┃ ┃ ┃正 ┃ 1 ┃附春秋左传 ┃
┃尚书补字 ┃ ┃ ┃正 ┃ 1 ┃附春秋左传 ┃
┃论语补缺 ┃ ┃ ┃正 ┃ 2 ┃附春秋左传 ┃
┃公羊解诂 ┃ ┃杨于庭 ┃正 ┃ 11 ┃2方附春秋左传,断1 ┃
┃穀梁补字补缺 ┃ ┃ ┃正 ┃ 10 ┃断2 ┃
┃《玄秘塔碑》 ┃唐会昌元年┃裴休撰文 柳公权书 ┃正 ┃ ┃ ┃

西安碑林第三室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千佛寺多宝塔碑 ┃唐天宝 ┃岑勋撰文,颜真卿书 ┃正 ┃ 1 ┃ 残缺 ┃
┃楚金禅师碑 ┃唐贞元 ┃僧飞锡撰,吴通微书 ┃正 ┃ 1 ┃ 附刻多宝塔碑阴 ┃
┃颜氏家庙碑 ┃唐建中 ┃李阳冰篆额,颜真卿书 ┃正 ┃ 1 ┃ 石刻四面,残缺 ┃
┃广智三藏和尚碑 ┃唐建中 ┃严郢撰,徐浩书 ┃正 ┃ 1 ┃ 一名不空和尚碑 ┃
┃太华二字 ┃明 ┃高镐书 ┃正 ┃ 1 ┃ 附刻广智三藏和尚碑 碑阴 ┃
┃大达法师玄秘塔碑 ┃唐会昌 ┃裴休撰文,柳公权书 ┃正 ┃ 1 ┃ 石断,侧有花纹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敕内庄宅使牒牒比丘尼正言疏┃唐大中┃ ┃正┃1┃附刻玄秘塔碑阴,又明左思明书纲纪重地四字┃
┃集王右军书三藏圣教序┃唐咸亨┃唐怀仁集┃行┃1┃石中断,侧有花纹碑首有七佛像亦称七佛圣教序┃
┃争座位 又名《争座位帖》《争座位稿》《与郭仆射书》┃唐 ┃颜真卿撰并书┃行┃1┃侧有花纹┃
┃抄高僧传序 ┃宋乾德 ┃陶谷撰文,僧梦英书 ┃ 行 ┃ 1 ┃ 附刻争座位碑阴,郭忠恕篆额 ┃
┃隆阐法师碑 ┃唐天宝 ┃僧怀恽书 ┃ 行 ┃ 1 ┃ 顶缺,侧有花纹 ┃
┃黄帝阴符经 ┃宋乾德 ┃郭忠恕书 ┃ 三体 ┃ 1 ┃ 附刻隆阐法师碑阴 ┃
┃于孝显碑 ┃唐 ┃ ┃ 正 ┃ 1 ┃ 残缺 ┃
┃各家跋文 ┃清道光 ┃王志沂,万宗洛,卢坤 ┃ 三体 ┃ 1 ┃ 附刻于孝显碑阴,侧有花纹┃
┃比丘尼法琬法师碑 ┃唐景龙 ┃僧承远撰,刘钦旦书 ┃ 正 ┃ 1 ┃ 侧有花纹 ┃
┃兴福寺半截碑 ┃唐开元┃僧大雅集王羲之书┃行┃1┃即镇军大将军吴文残碑又名大雅碑,侧有花纹┃
┃华严寺杜顺和尚行记 ┃唐大中 ┃杜殷撰文,董景仁书 ┃ 行 ┃ 1 ┃ 侧有花纹 ┃
┃李氏三坟记 ┃唐大历 ┃李季卿撰,李阳冰书 ┃ 篆 ┃ 1 ┃ 侧有花纹 ┃
┃多宝寺道因法师碑 ┃唐龙朔 ┃李俨撰文,欧阳通书 ┃ 正 ┃ 1 ┃ 侧有花纹 ┃
┃寄梦英大师诗 ┃宋咸平 ┃赵文度等撰,僧正蒙书 ┃ 正 ┃ 1 ┃附刻道因法师碑阴 ┃
┃李氏拪先茔记┃唐 ┃李季卿撰,李阳冰书 ┃篆(篆书)┃1┃宋姚宗萼等摹刻,断,缺顶 ┃
┃禅师述 ┃ 宋大中祥符 ┃僧省中篆额,僧静己书 ┃ 行 ┃ 1 ┃ 附刻李氏拪先茔记碑 阴 ┃
┃邠国公梁守谦功德碑 ┃唐长庆 ┃陆邳篆额,杨承和书 ┃ 正 ┃ 1 ┃ 顶缺,侧有花纹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牒永兴军 ┃宋景祐 ┃僧惟悟书 ┃ 正 ┃ 1 ┃ 附刻邠国公碑阴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建中┃僧景净述,吕秀严书 ┃正┃1┃附刻叙利亚文,基督教传入之据┃
┃御史台精舍碑 ┃唐开元 ┃崔湜撰文,梁升卿书 ┃ 隶(隶书) ┃ 1 ┃ ┃
┃御史题名 ┃唐开元 ┃卢怀慎等题名 ┃ 正 ┃ 1 ┃附刻御史台精舍碑碑 阴┃
┃大智禅师碑 ┃唐开元 ┃严挺之撰,史维则书 ┃ 隶 ┃ 1 ┃ 侧有花纹 ┃
┃碑阴记┃唐开元┃杨伯诚撰,史维则书┃ 隶┃1┃附刻大智禅师碑阴,下附东坡菊花1条┃
┃冯宿神道碑 ┃唐开成 ┃王起撰文,柳公权书 ┃ 正 ┃ 1 ┃ 残 ┃
┃京兆韦公玄堂志 ┃唐元和 ┃韦纾撰文并书 ┃ 正 ┃ 1 ┃ 微残 ┃
┃宋永贵墓志铭并盖 ┃隋大业 ┃ ┃ 正 ┃ 2 ┃ ┃
┃魏邈墓志铭 ┃唐元和 ┃王俦撰文 ┃ 正 ┃ 1 ┃ 微残 ┃
┃魏邈妻赵氏墓志铭 ┃唐元和 ┃魏匡赞撰并书 ┃ 行 (行书) ┃ 1 ┃ 残 ┃
┃梁师亮墓志 ┃周垂拱 ┃ ┃ 正 ┃ 1 ┃ 断 ┃
┃韩宝才墓志 ┃唐咸亨 ┃温宪撰文,程进思书 ┃ 正 ┃ 1 ┃ 断 ┃
┃程修己墓志 ┃唐咸通 ┃温宪撰文,程进思书 ┃ 正 ┃ 2 ┃ 程进思篆盖残缺 ┃
┃夫人令狐氏墓志并序 ┃唐天宝 ┃ ┃ 行 ┃ 1 ┃ ┃
┃许公及夫人杨氏墓志 ┃唐景龙 ┃柳绍先撰,李为仁书 ┃ 正 ┃ 1 ┃ 残缺 ┃
┃多宝塔铭 ┃唐开元 ┃颜真卿书 郭楚贞等造┃正 (正书 正楷 楷书 唐楷) ┃ 1 ┃《多宝塔碑》 ┃
┃法藏禅师塔铭 ┃唐开元 ┃田休光撰 ┃ 正 ┃ 1 ┃ 字残 ┃
┃心经┃唐 ┃郑万钧书,明孙仁跋┃草(草书)┃6┃旧传王右军书,王弇洲定为郑书,3石残缺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不空和尚译经碑 ┃唐 ┃ ┃ 正 ┃ 1 ┃字残 ┃
┃慧日寺石壁真言残石 ┃ ┃ 赵从师书 ┃ 正 ┃ 1 ┃残 ┃
┃佛经残石 ┃ ┃ ┃ 正 ┃ 1 ┃缺角 ┃

西安碑林第四室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篆书目录偏旁字源并序 ┃宋咸平 ┃僧梦英书 ┃ 篆 ┃ 1 ┃ ┃
┃京兆府小学规 ┃宋至和 ┃裴衿书 ┃ 正 ┃ 1 ┃附刻篆书目录碑阴 ┃
┃篆书千字文序 ┃宋乾德 ┃皇甫俨书 ┃ 正 ┃ 1 ┃首有造像 ┃
┃篆书千字文┃宋乾德 ┃僧梦英篆,袁正己注 ┃篆、正 ┃1┃附刻篆书千字文序碑阴,侧有花纹┃
┃断千字文 ┃ ┃ ┃ 草(草书) ┃ 6 ┃残缺,相传为张旭书 ┃
┃千字文 ┃唐贞元 ┃僧怀素书 ┃ 草(草书) ┃ 2 ┃明成化年重刻 ┃
┃灞桥落成诗 ┃明成化 ┃吕昌、余子俊等题 ┃ 正 ┃ 1 ┃附刻千字文碑阴 ┃
┃前出塞九首 ┃明 ┃宋克书 ┃ 行 ┃ 1 ┃附刻千字文石下 ┃
┃千字文 ┃明嘉靖 ┃许宗鲁书 ┃ 草 ┃ 1 ┃ ┃
┃十八体篆书 ┃宋乾德 ┃僧梦英书 ┃ 篆 ┃ 1 ┃断 ┃
┃夫子庙堂记 ┃宋乾德 ┃程颢撰文,僧梦英书 ┃ 正 ┃ 1 ┃附刻十八体篆书碑阴┃
┃千字文并跋 ┃明万历 ┃朱敬镒书 ┃ 草 ┃ 1 ┃中断缺 ┃
┃草书千字文附跋文 ┃明嘉靖 ┃王端跋文,李景春书 ┃ 行 ┃ 1 ┃ ┃
┃千字文 ┃清康熙 ┃ 康熙书,何嘏摹 ┃ 正 ┃ 4 ┃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僧怀素法帖┃唐贞元┃怀素书┃草┃1┃即藏真律公帖,下附李白赠 怀素草书歌,游师雄题┃
┃东陵圣母帖 ┃唐贞元 ┃僧怀素书 ┃ 草 ┃ 1 ┃宋元祐年重刻 ┃
┃彦修草书并识 ┃宋嘉祐 ┃李丕绪题,僧彦修书 ┃ 草 ┃ 1 ┃ ┃
┃肚痛帖 ┃唐┃张旭书┃草┃1┃附刻彦修草书碑阴,宋嘉祐年李丕绪上石┃
┃淳化阁帖┃宋淳化┃集历代各家┃各体┃145┃明肃王刻,柴以观等22人跋,清顺治年费甲铸摹,断7┃
┃集禊帖 ┃清嘉庆 ┃马慧裕集,叶文麟跋 ┃ 行 ┃ 37 ┃ ┃
┃赵文敏公八札真迹 ┃宋 ┃赵子昂书 ┃ 行 ┃ 9 ┃清光绪年郭建本摹┃
┃心画初机 ┃清乾隆 ┃杨振麟识,刘墉书 ┃ 各体 ┃ 6 ┃ ┃
┃墨绣堂三字 ┃清康熙 ┃孟缵祖书 ┃ 行 ┃ 1 ┃ ┃
┃天马赋 ┃清康熙 ┃孟缵祖书 ┃ 行 ┃ 4 ┃1断 ┃
┃临东坡书 ┃清嘉庆 ┃盛惇崇书 ┃ 行 ┃ 1 ┃ ┃
┃苏氏笔法论 ┃清乾隆 ┃铁保书 ┃ 行 ┃ 1 ┃断 ┃
┃碑洞帖 ┃明崇祯 ┃高镐书 ┃ 行 ┃ 1 ┃ ┃
┃百寿图并识 ┃清嘉庆 ┃李元凤书 ┃ 篆 ┃ 1 ┃ ┃
┃御书法帖 ┃清康熙 ┃康熙书,何嘏摹 ┃ 行 ┃ 6 ┃2断 ┃
┃正注草诀歌 ┃明万历 ┃朱敬书 ┃ 草 ┃ 1 ┃ ┃
┃草诀百韵歌 ┃清康熙 ┃达礼善书 ┃ 草 ┃ 34 ┃1断 ┃
┃贻古堂法帖 ┃清道光 ┃严良训书 ┃ 行 ┃ 27 ┃ ┃
┃兰亭序并识 ┃清乾隆 ┃陈珠树临 ┃ 行 ┃ 2 ┃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神龙兰亭序 ┃清道光 ┃杨艮元识,董文明书 ┃ 行 ┃ 2 ┃ ┃
┃兰亭序 ┃清 ┃王宠三临 ┃ 行 ┃ 1 ┃ ┃
┃小楷兰亭序 ┃清同治 ┃郭建本临 ┃ 正 ┃ 1 ┃ ┃
┃定武兰亭序 ┃清乾隆 ┃徐作梅临 ┃ 行 ┃ 2 ┃ ┃
┃鱼龙变化四字 ┃明正德 ┃永寿王书 ┃ 正 ┃ 1 ┃ ┃
┃读书乐三字 ┃清康熙 ┃果亲王书 ┃ 正 ┃ 1 ┃ ┃
┃鹭涛凤彩四字 ┃清康熙 ┃陈颙书 ┃ 正 ┃ 1 ┃ ┃
┃吕松年对联 ┃清同治 ┃吕松年书 ┃ 隶 ┃ 1 ┃文刻两面,中断 ┃
┃左宗棠对联 ┃清同治 ┃左宗棠书 ┃ 篆 ┃ 2 ┃ ┃
┃张曜对联 ┃清同治 ┃张曜书 ┃ 行 ┃ 2 ┃附刻左宗棠对联碑阴 ┃
┃云轩二字 ┃明 ┃永兴王书 ┃ 正 ┃ 1 ┃ ┃
┃山水竹之间五字 ┃清同治 ┃周保清书 ┃ 行 ┃ 1 ┃ ┃
┃清风故人来五字 ┃清乾隆 ┃铁保书 ┃ 行 ┃ 1 ┃ ┃
┃春雨草堂四字 ┃清嘉庆 ┃盛惇崇书 ┃ 正 ┃ 1 ┃ ┃
┃正气歌 ┃民国 ┃于右任书 ┃ 草 ┃ 6 ┃ ┃
┃于右任书翰 ┃民国 ┃于右任书 ┃ 草 ┃ 1 ┃ ┃

西安碑林第四室前东游廊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 字体 ┃ 石数 ┃ 备考 ┃
┃米芾书屏 《米芾四条屏刻石》┃宋┃米芾书┃ 行 ┃ 4 ┃清郑庆崧摹上石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 字体 ┃ 石数 ┃ 备考 ┃
┃攀龙附凤四字 ┃唐 ┃虞世南书 ┃ 正 ┃ 1 ┃明嘉靖年摹刻,断 ┃
┃楚珍老人书屏 ┃清嘉庆 ┃ 尹壮图书 ┃ 行 ┃ 4 ┃ ┃
┃椒山先生名言 ┃明嘉靖 ┃ 唐李杜识,兰玉堂书┃ 隶 ┃ 1 ┃ ┃
┃寿萱二字 ┃明正德 ┃庄僖王书,永寿王刊┃ 正 ┃ 1 ┃残缺 ┃
┃牧爱堂并识 ┃宋绍兴 ┃ 朱晦翁书 ┃ 正 ┃ 1 ┃明余子俊摹刻 ┃
┃盛惇崇书屏 ┃清嘉庆 ┃ 盛惇崇书 ┃ 行 ┃ 4 ┃ ┃
┃周锴书屏 ┃清道光 ┃ 周锴书 ┃ 隶 ┃ 4 ┃1断 ┃
┃陶廷杰书屏 ┃清道光 ┃ 陶廷杰书 ┃ 行 ┃ 2 ┃1断 ┃
┃严公神道碑 ┃民国 ┃张森锴撰,康有为书┃ 行 ┃1┃ ┃

第四室外西侧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英烈纪念碑┃ 民国 ┃于右任撰并书┃ 草 ┃ 1 ┃同时刻有二石,一存革命公园┃
┃鲁司寇孔子像并题 ┃ 唐 ┃ 吴道子绘,明孙应鳌题┃ 正 ┃1┃宋代摹刻┃
┃魁星文昌帝君像并赞 ┃ 明天启 ┃李光辉绘,萧文中立┃ 正 ┃ 1 ┃ ┃
┃凖题菩萨像并真言 ┃ 明 ┃林应先摹,侯于秀书 ┃ 正 ┃ 1 ┃断 ┃
┃纯阳祖师宝诰并像 ┃ 明万历 ┃林材应先摹,侯于秀书┃ 行 ┃ 1 ┃断 ┃
┃混元六大传教主像 ┃ 明嘉靖 ┃ ┃ 正 ┃ 1 ┃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无量祖师像 ┃明嘉靖 ┃ ┃ ┃ 1 ┃ ┃
┃提鱼观音像 ┃明景泰 ┃ 傅兴绘,僧正觉立 ┃正 ┃ 1 ┃ ┃
┃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经┃明崇祯 ┃ 路从广绘,王拱宸书 ┃正┃ 1 ┃ ┃
┃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经┃明天启 ┃ 李光辉摹并书 ┃ 正 ┃1 ┃ ┃
┃达摩西来图 ┃明崇祯 ┃ 僧风颠绘并题 ┃ 正 ┃ 1 ┃ ┃
┃达摩乘苇东渡 小影┃明崇祯 ┃ 僧风颠绘 ┃ ┃ 1 ┃附刻达摩西来图碑阴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并像、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经并像┃明┃朱谊润摹勒┃正┃1┃ ┃
┃诵经仪轨并像┃清康熙┃余天茂勒石,晋文煜摹像 ┃正┃1┃附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碑阴┃
┃青莲入朝图 ┃清乾隆 ┃ 李逢春绘 ┃ ┃ 1 ┃ ┃
┃观音莲台图并识┃ ┃ ┃ 正 ┃ 1 ┃信女胡敖氏命子元燝元煐刻┃
┃观音大士送子张仙像┃ 清 ┃ 胡达、邓霖绘,张汧题 ┃ 篆 ┃ 1 ┃ ┃
┃关中棘院诗┃清康熙┃徐元文书┃行┃1┃附刻观音大士像碑阴,末附周王褒游碑林诗 ┃
┃福禄寿三老图 ┃清康熙 ┃ 赵希献绘 ┃ ┃ 1 ┃ ┃
┃兰亭序并跋 ┃清康熙 ┃ 殷化行书,赵希献跋 ┃正 ┃ 1 ┃附刻三老碑阴。 ┃
┃赵文若临池图 ┃清道光 ┃ 武林一绘,路德识 ┃正 ┃ 1 ┃断,缺角 ┃
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编西安碑林碑石目录(二)(2)

续表
┃ 西安碑林 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义勇武安王神像记┃明正德 ┃ 罗崇奎绘 ┃ 正 ┃ 1 ┃即关圣帝君像,残┃
┃王羲之观鹅图 ┃ ┃ 孙知微绘 ┃ ┃ 1 ┃断 ┃
┃三元图并记 ┃清乾隆 ┃ 李逢春绘并题 ┃ 正 ┃ 1 ┃残 ┃
┃春在先生杖履中 ┃清光绪 ┃ 任廷贵绘 ┃ ┃ 1 ┃ ┃
┃喜折月中桂图 ┃清乾隆 ┃ 李逢春绘 ┃ ┃ 1 ┃ ┃
┃周雯画兰并序 ┃ 清 ┃ 周雯绘并题 ┃ 正 ┃ 1 ┃ ┃
┃小三友图并记 ┃清乾隆 ┃ 李逢春绘并题 ┃ 正 ┃ 1 ┃ ┃
┃松韶雅韵图并识 ┃明嘉靖 ┃ 孙应鳌题书 ┃ 正 ┃ 1 ┃ ┃
┃九九消寒图并跋 ┃明弘治 ┃ 青阳子跋┃ 行 ┃1┃青阳子明秦藩宗室,断缺 ┃
┃柳东月桂赋并图┃明弘治 ┃ 强晟识 ┃ 正 ┃ 1 ┃柳东者严永濬别号 ┃
┃寇莱公像及赞并记 ┃宋淳化 ┃ 向敏中题,刘玑跋 ┃ 正 ┃ 1 ┃明重刻 ┃
┃格言 ┃ 清 ┃ ┃ 隶 ┃ 1 ┃附刻寇莱公像碑阴 ┃
┃摩利支天经、黄┃帝阴符经并像┃宋乾德 袁正己书┃李奉珪、翟守素绘┃正┃1┃ ┃
┃太上老君常清净经并像┃宋太平兴国┃白廷璨绘,庞仁显书┃正┃1┃附刻摩利支天经碑阴 ┃
┃大开元寺兴致┃元延祐┃僧义深、圆觉重上石┃正┃1┃有唐玄宗问道胜光法师图,窦恭绘,僧澄润书┃
┃华藏庄严世界海图┃元皇庆 ┃僧梦安、圆觉上石 ┃ 正 ┃ 1 ┃附刻大开元寺兴致碑阴 ┃
┃达摩祖师趺坐蒲团图┃明崇祯 ┃ 僧风颠绘并题 ┃ 行 ┃ 1 ┃ ┃
┃余谠格言 ┃ 明 ┃ 余谠书 ┃ 行 ┃ 1 ┃附刻达摩祖师趺坐蒲团图碑阴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达摩乘苇东渡图┃明崇祯 ┃ 僧风颠绘并题 ┃ 正 ┃ 1 ┃断缺 ┃
┃余谠格言 ┃ 明 ┃ 余谠书 ┃ ┃ ┃附刻达摩乘苇东渡图碑阴 ┃
┃魁星点斗图 独占鳌头┃清同治┃马德昭书┃字画┃1┃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合成 (魁星点斗 独占鳌头)东方白大草书法注册商标┃
┃关圣帝君诗竹图并注 ┃ 清康熙 ┃ 韩宰摹题 ┃ 隶 ┃ 1 ┃ ┃
┃格言 ┃清康熙 ┃ 刘浣初跋,韩宰题 ┃ 行 ┃ 1 ┃附刻关帝诗竹图碑阴 ┃
┃太华山全图 ┃清康熙 ┃ 贾铉绘并识 ┃ 正 ┃ 1 ┃断 ┃
┃太白山全图并识 ┃清康熙 ┃ 贾铉绘并识 ┃ 正 ┃ 1 ┃ ┃
┃绘图原委记 ┃清康熙┃李二曲跋,杨芝生识,贾铉书┃ 行 ┃1┃附刻太白山全图碑阴┃
┃张焕斗兰草并诗 ┃清乾隆 ┃ 张焕斗绘,吴泰来题 ┃ 正 ┃ 1 ┃石刻两面,阴附扇面┃
┃童子拜观音图并咒 ┃清康熙 ┃ 达礼善绘并书 ┃ 正 ┃ 1 ┃ ┃
┃董仲舒像并赞 ┃清康熙 ┃ 赵曙绘,赵希献书 ┃ 隶 ┃ 1 ┃吴攀桂赞 ┃
┃紫竹观音像并赞 ┃清康熙 ┃ 王自英绘并识书 ┃ 正 ┃ 1 ┃ ┃
┃关圣帝武装长征图 ┃清康熙 ┃ 李进泰摹 ┃ 正 ┃ 1 ┃ ┃
┃关圣真君像赞 ┃清顺治 ┃ 秦骏生题 ┃ 正 ┃ 1 ┃ ┃
┃关夫子像赞 ┃清康熙 ┃ 达礼善题并书 ┃ 正 ┃ 1 ┃ ┃
┃赐佛伦诗画扇碑 ┃清康熙 ┃ 康熙御笔,张国忠画 ┃ 正 ┃ 1 ┃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写意菩萨像 ┃清康熙┃ 吴道子绘,左重耀篆 ┃篆┃ 1 ┃清张世锡摹刻左佩玹稿┃
┃松鹤图 ┃清康熙 ┃ 朱集义绘 ┃ ┃ 1 ┃ ┃
┃关中八景诗图 ┃清康熙 ┃ 朱集义绘并书 ┃ 正 ┃ 1 ┃附刻松鹤图碑阴 ┃
┃孔子圣像 ┃清雍正 ┃ 果亲王 ┃ ┃ 1 ┃ ┃
┃禹迹图 ┃齐阜昌 ┃ ┃ ┃ 1 ┃ ┃
┃华夷图 ┃齐阜昌 ┃ ┃ ┃ 1 ┃附刻禹迹图碑阴 ┃
┃御笔竹子 ┃ ┃ ┃ ┃ 1 ┃ ┃
┃文庙释奠记┃元至元┃孟文昌撰,骆天骧书┃隶┃1┃附刻御笔竹子碑阴,府学公据,重修文庙诸碑记。辛亥革命先驱郭希仁(东方白大草书画社创始人东方白先生外曾祖)任教育厅长期间再次重修孔庙┃
┃竹兰图 ┃明正德 ┃ 永寿王绘 ┃ ┃ 1 ┃石刻两面,断 ┃
┃汪之元竹子并赞┃ 清 ┃ 汪之元绘并题 ┃ 行 ┃ 1 ┃ ┃
┃王维竹子┃ 唐┃ 宋郭浩摹,王箴书 ┃ 正 ┃ 2 ┃宋游师雄题,一石断,一石缺角┃
┃太白山图并记 ┃清雍正 ┃ 赵乙美记 ┃ 正 ┃ 1 ┃ ┃
┃香节图并序 ┃清康熙 ┃ 贾铉识 ┃ 行 ┃ 1 ┃ ┃
┃虚中君子竹附记┃清康熙 ┃ 贾铉识 ┃ 行 ┃ 1 ┃断 ┃
┃田僧敬造像 ┃ 北魏 ┃ ┃ ┃ 1 ┃字迹模糊,田字仍待考 ┃
┃造像残石 ┃ 北魏 ┃ ┃ ┃ 1 ┃残缺 ┃
┃陀罗尼经并序┃幢 ┃ 唐 ┃ ┃ ┃ 2 ┃残缺 ┃
┃梵汉合文经幢 ┃ 唐 ┃ ┃ ┃ 2 ┃残缺 ┃
┃陀罗尼经并序幢 ┃ 唐 ┃ ┃ ┃ 1 ┃残缺 ┃
┃陀罗尊胜经幢 ┃ 唐 ┃ ┃ ┃ 1 ┃残缺 ┃
  
续表
┃ 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尊胜陀罗尼经并序幢┃ 唐 ┃ ┃ ┃ 1 ┃残缺 ┃
┃般若多心经序 ┃宋大中祥符 ┃ 僧省言书 ┃ 正 ┃ 1 ┃残缺 ┃
┃金刚经启请般┃若波罗密经┃ 明万历 ┃ 朱敬书 ┃ 正行 ┃ 1 ┃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明万历 ┃ 朱敬书 ┃ 行 ┃ 1 ┃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 明万历 ┃ 朱敬书 ┃ 行 ┃ 4 ┃ ┃
┃般若多心经 ┃ 清 ┃ 徐元书 ┃ 行 ┃ 1 ┃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清道光 ┃ 德涵书 ┃ 正 ┃ 1 ┃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 清嘉庆 ┃ 季智安书 ┃ 正 ┃ 1 ┃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 清 ┃ 郭嵩书 ┃ 行 ┃ 1 ┃ ┃
┃紫阳真人圣母四百字 ┃ 明万历┃朱敬书 ┃ 行 ┃ 1 ┃ ┃
┃孚佑帝君纯阳吕祖垂训 ┃ 清嘉庆 ┃ 张述燕书 ┃ 正 ┃ 1 ┃ ┃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 清嘉庆 ┃ 李绍膺书 ┃ 正 ┃ 1 ┃ ┃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清嘉庆 ┃ 史致俨书 ┃ 正 ┃ 1 ┃断 ┃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 清咸丰 ┃ 仇和立 ┃ 正 ┃ 1 ┃ ┃
┃关圣帝君训世真经 ┃ 清嘉庆 ┃ 张述燕书 ┃ 正 ┃ 1 ┃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太上感应篇 ┃清乾隆 ┃ 蒋勋书 ┃ 正 ┃ 7 ┃ ┃
┃太上感应篇 ┃清嘉庆 ┃ 张述燕书 ┃ 正 ┃ 1 ┃ ┃
┃太上垂训经文 ┃清康熙 ┃ 王道震书 ┃ 草 ┃ 1 ┃ ┃
┃劝农歌 ┃清雍正 ┃ 孙能宽识 ┃ 正 ┃ 1 ┃附刻太上垂训经文碑阴 ┃
┃文昌帝君阴骘文 ┃清乾隆 ┃ 蒋勋书 ┃ 正 ┃ 3 ┃1断 ┃
┃文昌帝君阴骘文 ┃ 清 ┃ 宋大勋书 ┃ 行 ┃ 1 ┃断 ┃
┃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真经┃清乾隆┃徐朱书 ┃ 正 ┃1┃ ┃
┃文昌帝君阴骘文 ┃清康熙 ┃ 刘绍宗书 ┃ 行 ┃ 1 ┃ ┃
┃文昌帝君阴骘文 ┃清嘉庆 ┃ 陈启圭书 ┃ 隶 ┃ 1 ┃断 ┃
┃文昌帝君阴骘文 ┃清道光 ┃ 张玉德书 ┃ 正 ┃ 4 ┃ ┃
┃文昌帝君阴骘文 ┃清乾隆 ┃ 李锦立 ┃ 正 ┃ 1 ┃ ┃
┃文昌帝君觉世文 ┃清嘉庆 ┃ 张述燕书 ┃ 正 ┃ 1 ┃ ┃
┃文昌帝君阴骘 ┃清咸丰 ┃ 仇和立 ┃ 正 ┃ 1 ┃ ┃
┃文昌帝君劝孝文 ┃清乾隆 ┃ 蒋勋书 ┃ 正 ┃ 3 ┃1断 ┃

西安碑林第五室前东游廊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 字体 ┃ 石数 ┃ 备考 ┃
┃盛惇崇对联 ┃清嘉庆 ┃盛惇崇书 ┃ 行 ┃ 2 ┃廊墙坍塌,各石暂移檐下 ┃
┃左宗棠对联 ┃清同治 ┃左宗棠书 ┃ 篆 ┃ 1 ┃断缺 ┃
┃任廷贵对联 ┃清光绪 ┃任廷贵书 ┃ 篆 ┃ 1 ┃ ┃
┃陶廷杰对联 ┃清道光 ┃陶廷杰书 ┃ 正 ┃ 2 ┃ ┃
┃乡贡进士四字 ┃明正德 ┃庄僖王书,永寿王刻 ┃ 正 ┃ 1 ┃断 ┃
┃淡然二字 ┃明正德 ┃平轩书 ┃ 正 ┃ 1 ┃ ┃
┃芥藏子 ┃清 ┃齐藏子书 ┃ 行 ┃ 1 ┃ ┃
┃弘文宣化四字 ┃清雍正 ┃果亲王书 ┃ 正 ┃ 1 ┃ ┃
┃积善二字 ┃明正德 ┃永寿王书 ┃ 正 ┃ 1 ┃ ┃
┃盛惇崇对联 ┃清嘉庆 ┃盛惇崇书 ┃ 行 ┃ 2 ┃1石毁 ┃

西安碑林第五室前西游廊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 字体 ┃ 石数 ┃ 备考 ┃
┃ 朱昌颐对联 ┃ 清咸丰 ┃ 朱昌颐书 ┃ 正 ┃ 1 ┃ ┃
┃ 曲石寄庐四字 ┃ 民国 ┃ 黄克强书 ┃ 正 ┃ 1 ┃ ┃
┃ 山一二字并识 ┃ 清嘉庆 ┃ 盛惇崇跋,松筠书 ┃ 行 ┃ 1 ┃ ┃
┃ 周保清对联 ┃ 清同治 ┃ 周保清书 ┃ 行 ┃ 1 ┃ ┃
┃ 陆陇其对联 ┃ 清道光 ┃ 陆陇其书,王鸿志摹 ┃ 行 ┃ 1 ┃ ┃
┃ 六艺折中四字 ┃ 清嘉庆 ┃ ┃ 行 ┃ 1 ┃ ┃
┃ 纂修删定四字 ┃ 清嘉庆 ┃ ┃ 行 ┃ 1 ┃ ┃
┃ 对联残石 ┃ 清 ┃ 郭司经书 ┃ 行 ┃ 1 ┃ 残缺 ┃

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编西安碑林碑石目录(二)(3)

西安碑林第六室
┃ 西安碑林 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 游天冠山诗 ┃ 元至元 ┃赵子昂书,清邓霖跋 ┃ 行 (行书)┃1┃ ┃
┃ 五岳真形图┃ 清康熙 ┃邓霖题┃正 (正书、楷书、正楷、唐楷)┃1┃附刻游天冠山诗碑阴┃
┃ 正己格物说 ┃ 明万历 ┃钟化民书 ┃正 (正书、楷书、正楷、唐楷)┃ 1 ┃ ┃
┃ 圣谕图解 ┃ 明万历 ┃钟化民绘并书 ┃ 正 ┃ 1 ┃附刻正己格物说碑阴 ┃
┃ 赐佛伦诗 ┃ 清康熙 ┃康熙 ┃正 (正书、楷书、正楷、唐楷)┃ 1 ┃ ┃
┃ 即景诗 ┃ 清雍正 ┃果亲王书 ┃ 行(行书) ┃ 2 ┃ ┃
┃ 骊山温泉诗 ┃ 清雍正 ┃果亲王书 ┃ 行(行书) ┃ 1 ┃ ┃
┃ 王阮亭游城南诗 ┃ 清康熙 ┃王士祯题,陆弘承书 ┃ 正 ┃ 1 ┃字剥 ┃
┃ 赐吴赫书 ┃ 清康熙 ┃康熙 ┃ 行 (行书) ┃ 1 ┃ ┃
┃ 赐岳钟琪书 ┃ 清雍正 ┃雍正 ┃ 行 (行书) ┃ 1 ┃ ┃
┃ 赐吴赫书 ┃ 清康熙 ┃康熙 ┃ 草 (草书) ┃ 1 ┃ ┃
┃ 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诗┃明万历┃董其昌书,达礼善跋 ┃ 行 ┃ 1┃清康熙时达礼善摹 ┃
┃ 赐杨嗣昌行军诗 ┃ 明崇祯 ┃崇祯 ┃ 草(草书) ┃ 1 ┃ ┃
┃ 唐绍尧奏书┃明崇祯 ┃唐绍尧书┃正(正书、楷书、正楷、唐楷)┃1┃附刻杨嗣昌行军诗碑阴┃ ┃ 修栈道记诗 ┃ 清康熙 ┃党崇雅书 ┃ 草(草书) ┃ 1 ┃ ┃
┃ 正草栈道歌 ┃ 清康熙 ┃梁清宽、王豫嘉书┃ 正、草┃ 1 ┃ 剥 ┃
┃ 道通武陵碑 ┃ 清康熙 ┃郭之彦书 ┃ 行 ┃ 1 ┃附刻正草栈道歌碑阴 ┃
┃ 赐徐子茂诗 ┃ 清雍正 ┃果亲王书 ┃ 草 (草书)┃ 1 ┃ ┃
┃ 望太白积雪诗 ┃ 清雍正 ┃果亲王书 ┃ 行 (行书)┃ 1 ┃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 字体 ┃石数 ┃ 备考 ┃
┃ 鄂方伯公子高捷序┃ 清康熙 ┃贝和诺撰,席尔达书 ┃ 行 ┃1┃中附德政序,樊咸修撰,佟世禄书┃
┃ 瑚三希先生祝文 ┃ 清道光 ┃卢顺序,洪不器书 ┃ 正 ┃ 1 ┃ ┃
┃ 颂学翁小诗 ┃ 清康熙 ┃蔡升元书 ┃ 行 ┃ 1 ┃ ┃
┃ 三星图 ┃ 清乾隆 ┃李逢春绘并题书 ┃ 正 ┃ 1 ┃附刻颂学翁小诗碑阴 ┃
┃ 程子颜子所好何学论 ┃ 清雍正 ┃果亲王书 ┃ 正 ┃ 1 ┃ ┃
┃ 集古梅花诗 ┃ 清康熙 ┃罗景集诗并书 ┃ 行 ┃ 2 ┃ ┃
┃ 韩昌黎佛骨表┃清康熙┃罗景集王右军字┃行┃2┃附刻集古梅花诗碑阴,中有宴桃李园序、兰亭序、贺知章八仙歌┃
┃ 梅雪轩书晦翁不自弃文附注 ┃ 明万历 ┃朱进父书 ┃ 草 ┃ 2 ┃ ┃
┃ 忠烈歌 ┃ 明崇祯 ┃武柏题并书 ┃ 行 ┃ 1 ┃附刻梅雪轩不自弃文 石尾 ┃
┃ 定襄伯郭公纪行诗 ┃ 明成化 ┃余子俊跋 ┃ 行 ┃ 1 ┃ ┃
┃ 华山诗 ┃明嘉靖┃孙应鳌书┃行┃2┃1石断角,字残 。辛亥革命先驱郭希仁(东方白大草书画社创始人东方白先生外曾祖)亦赋华山诗┃
┃ 奉安考亭先生于洞霄宫文 ┃ 明嘉靖 ┃陈儒撰 ┃ 行 ┃ 1 ┃断 ┃
┃ 东坡词 ┃ 明正德 ┃平轩书 ┃ 行 ┃ 1 ┃ ┃
┃ 刘云祭至圣文宣王文 ┃ 明弘治 ┃ ┃ 正 ┃ 1 ┃ ┃
┃ 祛倦魔文 ┃ 明万历 ┃申时行撰,李应春写 ┃ 行 ┃ 1 ┃ ┃
┃ 李氏哭夫词有序 ┃ 明 ┃牛麟识 ┃ 正 ┃ 1 ┃ ┃
┃ 劝学词并跋 ┃ 明 ┃陆德元撰并书 ┃ 正 ┃ 1 ┃末附康乃心菊帖跋 ┃
┃ 闲居乐歌 ┃ 明万历 ┃周之典撰,何承勋书 ┃ 行 ┃ 1 ┃剥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 关士同年会即席赋赠 ┃明万历 ┃徐用检书 ┃ 行 ┃ 1 ┃ ┃
┃ 帅正堂漫成十首并序 ┃元至正 ┃脱脱木儿撰并书 ┃ 行 ┃ 1 ┃剥 ┃
┃ 粤惟泮宫 ┃元至正 ┃马懿书 ┃ 正 ┃ 1 ┃剥 ┃
┃ 莲峰真逸绝句并跋 ┃金大定 ┃申天禄跋 ┃ 正 ┃ 1 ┃微缺 ┃
┃ 洛神赋 ┃清同治 ┃郭建本书 ┃ 正 ┃ 2 ┃ ┃
┃ 游华山诗 ┃清道光 ┃林则徐书 ┃ 行 ┃ 1 ┃ ┃
┃ 和林少穆游华山诗 ┃清道光 ┃李文瀚书 ┃ 行 ┃ 1 ┃ ┃
┃ 谕陕官师诸生檄 ┃明嘉靖 ┃宗孝忱识,孙应鳌书 ┃ 正 ┃ 10 ┃ 2石断 ┃
┃ 菊帖 ┃明 ┃陆德元撰并书 ┃ 行 ┃ 2 ┃黄庭和韵,附王弘撰跋,剥┃
┃ 过杜工部祠有感 ┃明成化 ┃余子俊书 ┃ 正 ┃ 1 ┃中断缺 ┃
┃ 暮春游牛头寺诗 ┃清康熙 ┃达礼善书 ┃ 行 ┃ 4 ┃ ┃
┃ 圣驾西巡赋 ┃清康熙 ┃卢化书 ┃ 正 ┃ 1 ┃ ┃
┃ 秦中杂咏 ┃清乾隆 ┃帅念祖书 ┃ 正 ┃ 1 ┃ ┃
┃ 班固西都赋 ┃清乾隆 ┃杨建章书 ┃ 行 ┃ 3 ┃1断 ┃
┃ 詠贾公开修栈道 ┃清康熙 ┃许肇业书 ┃ 行 ┃ 1 ┃ ┃
┃ 周濂溪先生近思录摘要 ┃清康熙 ┃徐俊民书 ┃ 正 ┃ 1 ┃ ┃
┃ 培风堂诗 ┃清康熙 ┃阿金稿,郑朝鉴书 ┃ 行 ┃ 2 ┃吕兆麟识┃
┃ 临颜鲁公与郭仆射书并识 ┃清乾隆 ┃ ┃ 行 ┃ 4 ┃尾缺 ┃
┃ 汉黄征君祠记 ┃清嘉庆 ┃马慧裕书 ┃ 行 ┃ 8 ┃ ┃
┃ 刘厨子辩 ┃清嘉庆 ┃马慧裕书 ┃ 行 ┃ 3 ┃1石缺角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 字体 ┃石数 ┃ 备考 ┃
┃马慧裕记黄刘跋 ┃ 清嘉庆 ┃叶文麟书 ┃ 行 ┃ 1 ┃ ┃
┃望华岳 ┃ 清 ┃陈德正 ┃ 正 ┃ 1 ┃ ┃
┃秋兴八首 ┃ 清嘉庆 ┃李枝崇书 ┃ 行 ┃ 3 ┃ ┃
┃延古堂咏物诗 ┃ 清雍正 ┃陈恭书 ┃ 行 ┃ 4 ┃ ┃
┃古柏行 ┃ 明 ┃龙岩书 ┃ 草 ┃ 1 ┃石刻两面,缺 ┃
┃唐文襄公诗并跋┃明正德┃晋文煜识,侯于秀书┃行┃1┃中断缺,附李凤羽书 六字真言┃
┃独立朝冈图 ┃ 清乾隆 ┃李逢春绘并跋┃ 正 ┃ 1 ┃附刻唐文襄公诗碑阴┃
┃乐志论 ┃ 清嘉庆 ┃赵宜暄临赵子昂书 ┃ 行 ┃ 5 ┃ ┃
┃古文渊鉴序 ┃ 清康熙 ┃康熙书 ┃ 草 ┃ 3 ┃ ┃
┃文赋 ┃ 清道光 ┃邓廷桢书 ┃ 正 ┃ 22 ┃1石断 ┃
┃赋陈门双节附灵跋 ┃ 清康熙 ┃邓可权赋,陈之驹识 ┃ 正 ┃ 1 ┃ ┃
┃癸夏署中遣怀 ┃ 清乾隆 ┃帅念祖书 ┃ 行 ┃ 1 ┃ ┃
┃抵西安有作 ┃ 清康熙 ┃蔡升元书 ┃ 行 ┃ 1 ┃ ┃
┃喜雨诗并记 ┃ 清乾隆 ┃乾隆书 ┃ 行 ┃ 1 ┃ ┃
┃赤壁赋 ┃ 清乾隆 ┃鄂弥达书 ┃ 草 ┃ 2 ┃ ┃
┃唐句 ┃ 清康熙 ┃康熙书 ┃ 行 ┃ 1 ┃ ┃
┃杂咏四首 ┃ 清康熙 ┃郎廷槐书 ┃ 行 ┃ 1 ┃ ┃
┃长安道上杂咏 ┃ 清康熙 ┃许孙菡书 ┃ 行 ┃ 1 ┃ ┃
┃太白山纪行待 ┃ 清嘉庆 ┃胡枝蕙记并书 ┃ 行 ┃ 12 ┃ ┃
┃王母丁贞女传 ┃ 清嘉庆 ┃盛惇崇书 ┃ 正 ┃ 1 ┃石刻两面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 御书耕织图序并诗 ┃清康熙 ┃ 康熙书,何嘏摹 ┃ 草 ┃ 6 ┃ ┃
┃ 御书高松赋 ┃清康熙 ┃ 康熙临董其昌书 ┃ 行 ┃ 4 ┃1石断 ┃
┃ 重摹九成宫 ┃清乾隆 ┃ 朱鼎书 ┃ 正 ┃ 3 ┃1石缺角 ┃
┃ 张伟庵处士家传 ┃清嘉庆 ┃ 郭尚先撰并书 ┃ 正 ┃ 2 ┃1断 ┃
┃ 卢询书翰 ┃清康熙 ┃ 慎余摹 ┃ 正 ┃ 1 ┃慎余,鄂弥达号也 ┃
┃ 书富平贞妇温王氏事 ┃清道光 ┃ 唐仲冕书 ┃ 正 ┃ 1 ┃ ┃
┃ 为善最乐四字 ┃清乾隆 ┃ 朱鼎书 ┃ 正 ┃ 1 ┃ ┃
┃ 大司马削平栈道歌 ┃清康熙 ┃ 赵三麒撰 ┃ 正 ┃ 1 ┃附刻为善最乐碑阴 ┃
┃ 费正甲对联 ┃清 ┃ 费正甲书 ┃ 行 ┃ 1 ┃ ┃
┃ 华山记 ┃清乾隆 ┃ 易大鹤撰,郑炳书 ┃ 正 ┃ 1 ┃附刻费正甲对联碑阴 ┃
┃ 折桂二子 ┃明万历 ┃ 左思明书 ┃ 正 ┃ 1 ┃残缺 ┃
┃ 进士二字 ┃明万历 ┃ 左思明书 ┃ 正 ┃ 1 ┃附刻折桂碑阴 ┃
┃ 大唐三藏圣教序 ┃明崇祯 ┃ 费甲铸摹 ┃ 行 ┃ 25 ┃1石断 ┃
┃ 费纹瑜摹圣教序跋 ┃明崇祯 ┃ 费纹瑜摹,王允濂书 ┃ 行 ┃2┃王育德识,纹瑜即甲铸字也┃
┃ 集圣教序字诗 ┃清道光 ┃ 马朗山集,赵玉藻书 ┃ 行 ┃ 3 ┃1石断,富明阿识 ┃
┃ 宏不器先生家传文 ┃清道光 ┃ 金英撰,萃轩强谦书 ┃ 正 ┃ 1 ┃ ┃

西安碑林第七室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 字体 ┃ 石数 ┃ 备考 ┃
┃劝慎刑文并记 ┃宋天圣 ┃ 晁迥述 ┃ 正 ┃ 1 ┃断,侧有花纹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 慎刑箴 ┃ 宋天圣 ┃晁迥述,卢经书 ┃ 正 ┃ 1 ┃ 附刻劝慎刑文碑阴 ┃
┃ 宁静致远四字 ┃ 清康熙 ┃ 康熙书 ┃ 正 ┃ 1 ┃ ┃
┃ 中和二字 ┃ 明嘉靖 ┃ 陶珪书 ┃ 正 ┃ 1 ┃ ┃
┃ 福寿二字 ┃ 明嘉靖 ┃陶珪书 ┃ 正 ┃ 1 ┃ 附刻中和二字碑阴 ┃
┃ 愧无忠孝报朝廷七字 ┃ 清康熙 ┃ 鄂海书 ┃ 正 ┃ 1 ┃ ┃
┃ 水镜堂三字 ┃ 清康熙 ┃ 康熙书 ┃ 正 ┃ 1 ┃ ┃
┃ 训饬士子文 ┃ 清康熙 ┃ 康熙书 ┃ 正 ┃ 1 ┃ ┃
┃ 梅花堂三字并序 ┃ 明成化 ┃ 余子俊识 ┃ 正 ┃ 1 ┃ ┃
┃ 源头活水岁寒六字 ┃ 明成化 ┃ 左思明,钱浩书 ┃ 行 ┃ 1 ┃ 附刻梅花堂碑阴 ┃
┃ 寿字 ┃ 清同治 ┃ 马德昭书 ┃ 草 ┃ 1 ┃ ┃ ┃ 马德昭对联吉祥如意 ┃ 清同治 ┃ 马德昭书 ┃ 草 ┃ 1 ┃附刻寿字碑阴,并附不可说三字┃
┃ 寿字并跋 ┃ 清同治 ┃ 马德昭书 ┃ 草 ┃ 1 ┃ ┃
┃ 福寿二字 ┃ 明 ┃郭修文书 ┃ 草 ┃ 1 ┃ 石刻两面 ┃
┃ 浣溪沙渡溪并注 ┃ 明嘉靖 ┃赵廷瑞撰 ┃ 篆 ┃ 1 ┃ ┃
┃ 寿字 ┃ 唐 ┃吕道人书┃ 草 ┃ 1 ┃清萨迎阿藏,叶志诜摹, 断┃
┃ 沁园春渡渭并注 ┃ 明嘉靖 ┃赵廷瑞撰 ┃ 篆 ┃ 1 ┃ ┃
┃ 天地正气四字 ┃ 清同治 ┃左宗棠书,贺瑞麟跋 ┃ 正 ┃ 1 ┃ ┃
┃ 观昭陵六骏赞 ┃ 明嘉靖 ┃孙应鳌书 ┃ 行 ┃ 1 ┃ 残,内附各杂咏 ┃
┃ 一笔虎并识┃ 清咸丰 ┃呵呵子书,萨迎阿摹 ┃ 草(草书) ┃1┃ 呵呵子者,灵一禅师也┃
┃ 一笔虎字 ┃ 清同治 ┃马德昭书 ┃ 草 (草书) ┃ 1 ┃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对联 ┃ 清同治 ┃马德昭书 ┃ 草 ┃ 1 ┃附刻一笔虎碑阴 ┃
┃重修龙洞渠并跋 ┃ 清嘉庆 ┃唐仲冕书 ┃ 正 ┃ 1 ┃ ┃
┃重浚吴淞江碑 ┃ 清嘉庆 ┃唐仲冕书 ┃ 正 ┃ 1 ┃ ┃
┃华岳题名记 ┃ 清康熙 ┃达礼善记,陈奕禧书 ┃ 行 ┃ 1 ┃ ┃
┃东园记 ┃ 清 ┃祖允焜书 ┃ 行 ┃ 1 ┃ ┃
┃顾荃士墓志铭 ┃ 清咸丰 ┃张祥河撰,何绍基书 ┃ 行 ┃ 3 ┃ ┃
┃重建仙游潭苏公祠记 ┃ 清乾隆 ┃徐作梅记并书 ┃ 行 ┃ 2 ┃ ┃
┃崇圣祠记┃ 清乾隆 ┃杨毓芳撰 ┃ 正 ┃1┃ 附刻名臣祠,修长安学记,长安义学田记┃
┃苏东坡喜雨亭记 ┃ 清乾隆 ┃鄂弥达书,帅念祖跋 ┃ 草 ┃ 2 ┃ ┃
┃重修泉神庙记 ┃ 清嘉庆 ┃那彦成记并书 ┃ 行 ┃ 1 ┃ ┃
┃大唐莒国公唐公碑 ┃ 清道光 ┃唐仲冕书 ┃ 正 ┃ 4 ┃ ┃
┃开元寺八景图记 ┃ 清乾隆 ┃吴泰来撰,朱书 ┃ 正 ┃ 2 ┃ ┃
┃重修陕西贡院记 ┃ 清同治 ┃邵亨豫撰,李慎书 ┃ 隶 ┃ 1 ┃断缺 ┃
┃谦卦碑 ┃ 清道光 ┃江士松书 ┃ 隶 ┃ 1 ┃ ┃
┃重修兰州城记碑 ┃ 清嘉庆 ┃那彦成撰并书 ┃ 正 ┃ 1 ┃ ┃
┃官箴 ┃ 清道光 ┃张聪贤铭,颜希深跋 ┃ 正 ┃ 1 ┃ ┃
┃格言四则 ┃ 清康熙 ┃贾汉复识,沈绎堂书 ┃ 正 ┃ 1 ┃ ┃
┃箴言二则 ┃ 清雍正 ┃孙能宽识 ┃ 正 ┃ 1 ┃缺一角 ┃
┃唐少林寺戒坛铭 ┃ 唐开元 ┃僧义净撰,李邕书 ┃ 行 ┃ 1 ┃清道光郭建本临┃
┃行道铭 ┃ 清嘉庆 ┃赵宜暄书 ┃ 行 ┃ 1 ┃ ┃

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编西安碑林碑石目录(二)(4)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古今训 ┃明 ┃庞璧书 ┃ 行 ┃ 2 ┃ ┃
┃宋张载西铭并长安杂咏 ┃清康熙 ┃徐俊民录并书┃ 正 ┃ 1 ┃ ┃
┃张横渠东铭 ┃清嘉庆 ┃吴荣光书 ┃ 正 ┃ 1 ┃ ┃
┃张子西铭 ┃明万历 ┃尹伸书 ┃ 正 ┃ 1 ┃断 ┃
┃孝女淑贞圹记 ┃民国 ┃宋伯鲁撰并书 ┃ 正 ┃ 1 ┃ ┃
┃平凉府记免粮始末 ┃清乾隆 ┃秦震钧书 ┃ 正 ┃ 11 ┃ ┃
┃居天下之广居一节 ┃清 ┃方元焕书 ┃ 草 ┃ 1 ┃石刻两面 ┃
┃朱子家训并序 ┃清雍正 ┃孙能宽书 ┃ 行 ┃ 1 ┃ ┃
┃泽被邻封┃清康熙┃刘大成撰,朱廷琳书 ┃正┃1┃附刻朱子家训碑阴,即冯景夏德政碑┃
┃程朱吕胡遗训 ┃清 ┃方元焕书 ┃ 草 ┃ 1 ┃石刻两面 ┃
┃九成宫醴泉铭并序 ┃唐 ┃欧阳询书,清王端摹 ┃ 正(唐楷) ┃ 4 ┃石刻两面,二石断 ┃
┃千字箴┃明天启 ┃王铎撰并书 ┃ 草(大草书法) ┃ 2 ┃ ┃
┃渊静先生传┃明成化┃静庵书┃ 草 ┃ 1 ┃附刻千字箴碑阴。静庵,余洵号┃
┃司马温公、刘清献公格言 ┃明正德 ┃平轩书 ┃ 正 ┃ 1 ┃断 ┃
┃韩昌黎五箴并序 ┃宋嘉祐 ┃李寂书 ┃ 篆 ┃ 1 ┃ ┃
┃大明赡学田颂 ┃明洪武 ┃王廉撰并书 ┃ 隶 ┃ 1 ┃ ┃
┃瑞莲诗图┃明弘治┃永寿王书,周凤仪摹┃正┃1┃附刻大明赡学田颂碑阴 下有康乃心青门贴┃
┃重修文宣王庙碑 ┃宋建隆 ┃刘从乂撰,马昭吉书 ┃ 行 ┃ 1 ┃断缺 ┃
┃永兴军新修文宣王庙大门记 ┃宋大中 祥符 ┃孙仅撰文,冉宗闵书 ┃ 正 ┃1 ┃断缺┃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题名录 ┃宋大中 祥符┃崔冕等题┃ 正 ┃ 1 ┃附刻新修文宣王大门记碑 阴 ┃
┃玄圣文宣王赞并序 ┃ 宋大中 祥符 ┃御书 ┃ 正 ┃ 1 ┃断 ┃
┃京兆府学佃地记 ┃宋大中 祥符┃ ┃ 正 ┃ 1 ┃附刻玄圣文宣王赞碑 阴┃
┃重修开元寺行廊功德碑 ┃宋建隆 ┃刘从乂撰,袁正己书 ┃ 正 ┃ 1 ┃断 ┃
┃石谿和尚道行碑 ┃元至正 ┃罗台书 ┃ 正 ┃ 1 ┃附刻重修开元寺功德碑 阴 ┃
┃重修府学教养碑 ┃金正大 ┃刘渭记,杨焕书 ┃ 正 ┃ 1 ┃侧有花纹 ┃
┃雁塔先征 ┃金 ┃娄仪之书 ┃ 正 ┃ 1 ┃ 附刻重修府学教养碑碑 阴 ┃
┃永兴军中书札子 ┃宋景祐 ┃陈谕立 ┃ 正 ┃ 1 ┃ ┃
┃京兆府重修府学记 ┃金正隆 ┃李栗记,潘师雄书 ┃ 正 ┃ 1 ┃附刻永兴军中书札子碑 阴┃
┃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 ┃宋端拱 ┃僧云胜书 ┃ 隶 ┃ 1 ┃断缺,侧有张天祥题字 ┃
┃大元重修宣圣庙记 ┃元至正 ┃董立撰,张冲书 ┃ 隶 ┃ 1 ┃ ┃
┃题名录┃元┃王敏等题 ┃ 隶 ┃ 1┃附刻大元重修宣圣庙记碑阴,中有东坡梅花一条┃
┃宋游师雄墓志铭 ┃宋绍圣 ┃张舜民撰,邵书 ┃ 正 ┃ 1 ┃剥 ┃
┃善感院新井记 ┃宋熙宁 ┃侯可撰,僧慧观书 ┃ 正 ┃ 1 ┃残 ┃
┃龙阳观玉真清妙真人本行记┃元中统 ┃李晋撰,李晖书 ┃ 正 ┃ 1 ┃残 ┃
┃创建白水外城记 ┃明嘉靖 ┃韩邦奇撰,阴武卿书 ┃ 正 ┃ 1 ┃ ┃
┃菊记 ┃明嘉靖 ┃孙应鳌书 ┃ 正 ┃ 1 ┃断 ┃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字体 ┃石数 ┃ 备考 ┃
┃讲院种柏记 ┃明嘉靖 ┃ 孙应鳌书 ┃ 正 ┃ 1 ┃ ┃
┃赡学田记 ┃元至元 ┃ 贾仁记 ┃ 正 ┃ 1 ┃ 石刻两面,侧题名 ┃
┃孝子李得成记 ┃明永乐 ┃ 刘三吾撰,周质书 ┃ 正 ┃ 1 ┃ 微残 ┃
┃新开通济渠记 ┃明成化 ┃ 项忠撰,张蓥书 ┃ 正 ┃ 1 ┃ 石刻两面,阴系李璨书 ┃
┃重刻岣嵝碑 ┃清康熙 ┃ 毛会建识 ┃ 篆 ┃ 2 ┃杨慎全、沈鉴、杨廷相三人注┃
┃韩公考正位次记┃清康熙┃ 张恂撰文,晋文煜集 欧书 ┃ 正 ┃ 1 ┃ 附刻岣嵝碑碑阴┃
┃山高水长四字 ┃清康熙 ┃ 毛子霞书 ┃ 正 ┃ 1 ┃ 附刻岣嵝碑碑阴 ┃
┃峄山刻石并记 ┃宋淳化 ┃ 徐铉摹,郑文宝记 ┃ 篆 ┃ 1 ┃ 石刻两面,断 ┃
┃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汉┃ 清申兆定摹刻┃ 篆 ┃1┃一侧刻石经一节,一侧刻 汉兖州刺史┃
┃会仙友 ┃汉汉安 ┃ 清申兆定摹刻 ┃ 隶 ┃ 1 ┃ 附刻裴岑纪功碑碑阴 ┃
┃重修名臣祠碑记 ┃清道光 ┃ 邓廷桢撰,沈琮书 ┃ 正 ┃ 1 ┃ ┃
┃孝子李澄传 ┃清康熙 ┃ 段复兴撰,李敬修书 ┃ 正 ┃ 1 ┃ 晋文煜题┃
┃送子图 ┃清康熙 ┃ 沈长蒲绘,李敬修书 ┃ 正 ┃ 1 ┃ ┃
┃石刻拔萃 ┃清乾隆 ┃ 柳培云书 ┃ 正 ┃ 1 ┃ ┃
┃翰墨奇观四字 ┃清乾隆 ┃ 柳培云书 ┃ 正 ┃ 1 ┃ 附刻石刻拔萃碑阴┃
┃文庙崇祀位次图并记 ┃清雍正 ┃ 孙能宽书 ┃ 正 ┃ 1 ┃ ┃
┃五义学碑 ┃清雍正┃ 周之桂撰,杜松茂集 欧书┃ 正 ┃1┃ 附刻文庙崇祀位次图碑阴┃
┃保官题名 ┃明万历 ┃ 王焕堂书 ┃ 正 ┃ 1 ┃ ┃
┃三友图┃清乾隆 ┃ 李逢春绘并书┃ 正 ┃ 1 ┃ 附刻保官题名碑阴┃

西安碑林第七室前东游廊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 字体 ┃ 石数 ┃ 备考 ┃
┃ 御注程子四箴 ┃ 明嘉靖 ┃ 嘉靖御书 ┃ 正 ┃ 4 ┃ ┃
┃ 御注范氏心箴 ┃ 明嘉靖 ┃ 嘉靖御书 ┃ 正 ┃ 1 ┃ ┃
┃ 圣谕张璁等刻五箴 ┃ 明嘉靖 ┃ ┃ 正 ┃ 1 ┃ ┃

第七室前西游廊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 字体 ┃ 石数 ┃ 备考 ┃
┃ 敬一箴并序 ┃ 明万历 ┃ ┃ 正 ┃ 1 ┃ ┃
┃ 程伊川四箴并识 ┃ 清咸丰 ┃ 朱昌颐书 ┃ 正 ┃ 2 ┃ ┃
┃ 御书大宝箴 ┃ 清康熙 ┃ 康熙临赵子昂书 ┃ 行 ┃ 6 ┃ ┃
┃ 读书箴并序 ┃ 清雍正 ┃ 钱陈群书 ┃ 正 ┃ 1 ┃ ┃
┃ 惜字条规 ┃ 清 ┃ 罗绪撰 ┃ 正 ┃ 1 ┃ ┃
┃ 示学并跋 ┃ 明 ┃ 陈白沙书,赵怡等题 ┃ 草 ┃ 1 ┃ ┃
┃ 敕谕进士王志 ┃ 明永乐 ┃ 永乐 ┃ 行 ┃ 1 ┃ ┃
┃ 皇明圣谕 ┃ 明崇祯 ┃ 来复书 ┃ 行 ┃ 1 ┃ ┃
┃ 徐公家训 ┃ 明万历 ┃ 董其昌书 ┃ 行 ┃ 1 ┃ ┃

西安碑林大门内照壁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 字体 ┃石数 ┃ 备考 ┃
┃府学公据、重立文庙诸碑记 ┃元至元 ┃孟文昌记,骆天骧书 ┃ 正 ┃1 ┃据碑阴,微残 ┃
┃刘处士墓碣铭┃元至大┃杨英撰,张徽书┃隶┃1┃附刻府学公 据碑阴,微残┃
  
续表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文及书绘者 ┃ 字体 ┃石数 ┃ 备考 ┃
┃重修碑亭碑记 ┃清康熙 ┃李珩书 ┃ 正 ┃ 1 ┃ ┃
┃学宪武公去思碑┃清康熙┃刘荫枢撰,许汉章集王书┃行┃1┃附刻重修碑 亭碑阴,郑同 祚篆额,微缺┃
┃重修西安府学碑林记 ┃清嘉庆 ┃庄炘撰文,盛惇崇书 ┃ 正 ┃ 1 ┃ 庄逵士篆额 ┃
┃复修碑林记 ┃清道光 ┃陶廷杰等立 ┃ 正 ┃ 1 ┃ ┃
┃重修碑院七贤堂记残石 ┃ ┃曹谊记,郭孝忠书 ┃ 正 ┃ 1 ┃ 残缺 ┃
┃题名录 ┃金兴定 ┃张若愚书 ┃ 正 ┃ 1 ┃附刻重修七 贤堂碑阴 ┃
┃搜遗书有序、碑洞行 ┃清康熙 ┃许孙荃题并书 ┃ 行 ┃ 1 ┃ 剥 ┃

西安碑林前院
┃ 西安碑林碑名 ┃ 时间 ┃ 撰书者 ┃ 字体 ┃ 石数 ┃ 备考 ┃
┃ 李凤川墓表 ┃ 明崇祯 ┃ 孙升撰 李忠善等立 ┃ 正 ┃ 1 ┃剥 ┃
┃ 全碑林鸟瞰图 ┃ 民国 ┃ ┃ ┃ 1 ┃民国二十六年重 修碑林绘刻┃


【西安碑林大事记】
·745年,唐天宝四年,唐玄宗李隆基提倡《孝经》,曾诏令“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新唐书·玄宗纪》),亲自作序、注解以隶书书写的《孝经》刻石,其子李亨篆额,额上承云头纹盖,下有三层台座,故称《石台孝经》,立于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
·837年, 唐开成二年,《开成石经》刻成。这是继汉《熹平石经》、魏《正始石经》之后又一部大型石刻经书。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儒家经典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计114石,两面刻,228面, 刊刻共历七年。
·904年,唐天祐元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对长安城进行了缩建,将原来的皇城改为新城。《石台孝经》、《开成石经》所在的务本坊已委弃郊野。 同年,韩建开始将《石台孝经》与《开成石经》迁往文宣王庙(今西安社会路一带)。
·909年,后梁开平三年,刘鄩将《开成石经》迁至唐尚书省西隅(今西安社会路一带)。据宋《京兆府新移石经记碑》载:“(石经)旧在务本坊,自天祐中,韩建筑新城,而六经石本委弃于野,至朱梁时,刘鄩守长安,(按《新五代史》载,刘鄩守长安的时间为开平三年)有幕吏尹玉羽者,白鄩请辇入城。鄩方备岐军之侵轶,谓此非急务。玉羽绐之曰:一旦虏兵临城,碎为矢石,亦足以助贼为虐。鄩然之,乃置于此,即唐尚书省之西隅也”。
·962年,宋建隆三年,刘从乂撰文、马昭吉书并篆额的《重修文宣王庙碑》刊立。此碑记载了石经迁移的情况。
·965年,宋乾德三年,梦英《篆书千字文》刊立。
·966年,宋乾德四年,郭忠恕等人书《三体阴符经》,刻于《隆阐法师碑》碑阴。
·967年,宋乾德五年,陶谷撰、皇甫俨书《篆书千字文序》,碑阴刻《篆书千字文》碑阴。梦英书《十八体篆书》刊石。
·960—968年,宋建隆、乾德年间。王彦超将宋时已毁的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摹刻上石。此原碑刻于唐太宗贞观初年(633),刻成后“车马填集碑下,毡拓无虚日”(见清孙承泽《庚子消夏录》),故不久碑石即毁。此摹刻称“陕西本”或“西庙堂”。
·982年, 宋太平兴国七年,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迁至文宣王庙。
·993年,宋淳化四年,郑文宝用徐弦所藏《秦峄山刻石》摹本重刻于长安。原石于唐代被野火焚毁,杜甫有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此摹刻称“长安本”。
·998年,宋咸平元年,梦英书并序的《篆书目录偏旁字源》刊石。
·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永兴军新修文宣王庙大门记碑》刊立。据此碑载,《开成石经》、《石台孝经》等碑石迁至唐尚书省西隅文宣王庙(今西安社会路一带)后的陈列形式为“苔碑中立,石壁外周”。苔碑即《石台孝经》,石壁即《开成石经》。
·1058年,宋嘉祐三年,《彦修草书》、张旭《肚痛帖》刊石。后有梁郡李丕绪题跋“乾化中,僧彦修善草书,笔力遒劲得张旭法,惜哉名不振业,于时遂命模刻,以贻同好。”
·1087年,宋元祐二年,漕运使吕大忠将《开成石经》、《石台孝经》等碑石迁至“府学之北墉”,即今西安碑林所在地。 同时迁来的还有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等著名碑石。迁移后的陈列形式大致为“凡石刻而偃者仆者,悉辇置于其地,洗剔尘土,补锢残缺,分为东西次比而陈列焉。明皇注孝经及建学碑则立之于中央,颜、褚、欧阳、徐、柳之书,下迨偏旁字源之类,则分布于庭之左右。”此次迁移奠定了碑林的基础,碑林亦当建立于此年。
·1088年,宋元祐三年,唐怀素书《东陵圣母帖》刊石。
·1090年,宋元祐五年,黎持撰、安宜之书《京兆府新移石经记碑》刊立。
·1093年,宋元祐八年,唐怀素书《藏真·律公帖》刊石。
·1103年,宋崇宁二年,文庙建立。 至此,府学、文庙与碑林同在地,即今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在地。
·1107—1110年,宋大观年间,《智永千字文》刊石。
·1157年,金正隆二年,李栗撰、潘师雄书《京兆府重修府学记碑》刊立。
·1160年,金正隆五年,河中府同知府尹耶律隆和陕西东路转运副使周维甫对碑林进行了修茸。修茸后“左右瞩望,灿然一新”。这是自碑林建立以来有据可查的第一次修葺。另外,碑文中有“碑院”一词,说明碑林建立之初称之为“碑院”。
·1225年,金正大二年,对碑林进行了修茸。
·1250年,蒙古海迷失后二年,王琛对碑林进行了整修。
·1285年,元至元十四年,据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载,“当时碑石尽倒,京兆府学正骆天骧与京兆府教授孟文昌,请西安灞桥堂邑刘斌修复立起。”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京兆府众儒生捐资修茸碑林。
·1368年,明洪武元年,赵寿(字子仁)将《智永千字文》从迎祥观(今西安广济街一带)移置碑林。
·1470年,明成化六年,唐怀素书《千字文》刊石,后刻有明代书法家宋克书《杜甫前出寒九首》并余子俊跋。
·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对碑林进行了整修。
·155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关中发生大地震,碑林也遭到空前的浩劫。《开成石经》114石就有40石被震倒,其他碑石如《孔子庙堂记》、《皇甫诞碑》、《三坟记》、《拪先茔记》等也都倾倒折断。
·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西安府学对碑林进行了整修。
·1589年, 明万历十七年,王鹤撰《重修孔庙石经记》刊立。
·1573—1620年,明万历年间,唐释大雅集王羲之书《兴福寺残碑》于西安南城壕出士,只剩下半截,故称“半截碑”,移置碑林。又,汉《曹全碑》于郃阳县旧城华莘里村出土。
·1621—1627年,明天启年间,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于西安城西出土,就近立于金胜寺。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费甲铸摹刻《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立于碑林。
·1368—1644年,明代,据统计,此期间碑林新增各类碑刻90多种,内容广泛,风格多样,使碑林初具规模。由于碑石较多,遂有“碑林”之称。
·1646年,清顺治三年,费甲铸摹刻兰州“肃府本”《淳化阁帖》145石,置于碑林。
·1664年, 清康熙三年,陕西巡抚贾汉复及许继业等主持,集《开成石经》字样《孟子》七篇,计17石,36500字,并入《开成石经》,共称“十三经”。至此,碑林囊括了儒学的基本经典。
·1665年,清康熙四年,贾汉复主持修复文庙。
·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 对文庙进行了修整。
·1680年,朱集义画并书《关中八景图》、《松鹤图》 刊石。
·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玄烨撰并书《至圣先师孔子赞》刊立。
·1697年, 清康熙三十六年,玄烨书《宁静致远》刊立。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贾铉绘并记的《太白山全图》、《太华山全图》、《香节图》等由李世龙、卜世刊石。
·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玄烨书《训饬士子文》刊立于文庙碑亭。
·1704年,清康熙四十三年,玄烨书《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刊立于文庙碑亭。
·1720年,清康熙五十九年,西安知府徐容倡议修缮碑林,徐之叔祖徐朱(火鼎)资助“独解私囊,成此巨业”。
·1725年,胤祯书《平定青海搞成太学碑》刊立于文庙碑亭。
·1734年,果亲王允礼送达赖喇嘛回西藏,途经西安所作《望太白积雪诗》、《骊山温泉诗》、《即景诗》、《程子颜子所学何至论》、《孔子像》 等书画刊石。 同年,杨馝于陕西布政使司藩署(今西安社会路一带),见颜真卿书《郭家庙碑》及柳公权书《魏公先庙碑》因保管不善,倾入土中,遂派人洗净,置颜碑于监仪门旁,柳碑藏壁室之,并撰有《复置颜柳碑记》刻石以载此事。
·1741年,清乾隆六年,王端重刻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于碑林,共四石两面刻,原碑在今陕西省麟游县。
·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柳觉先撰,柳云培书、侯钧篆额的《西安府碑洞石刻目录》刊石,共收录碑刻71种,邱仰文作跋。这是碑林第一份碑刻目。
·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弘历书《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刊立于文庙碑亭。
·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弘历撰、书《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刊立于文庙碑亭。
·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陕西巡抚毕沅对碑林进行了修茸。 ·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毕沅记、弘历书《喜雨亭记》刊石。
·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弘历书《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刊立于文庙碑亭。
·1786年,清乾隆五十年,申兆定将《汉武都太守裴岑记功碑》重刻上石,原碑在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1805年, 清嘉庆十年,西安府知府庄炘倡议整修碑林。
·1823年, 清道光三年,唐《于孝显碑》于陕西省富平县西乡出土。碑阴刻卢坤跋曰:“右濮阳令于孝显碑,道光癸未富平出土,今移府学碑林。”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赵玉藻集《王书圣教序》字诗,共4石,刻于碑林。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富呢扬阿来陕,观览碑林,见“庭楹廊庑日就摧落”,于是倡议整修。工程为三个月,立《复修碑林记碑》以载此事。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被贬放新疆伊犁,途经陕西,登华山作《游华山诗》,李文翰诗,并和刘安笃一并刻石。
·1853年,清咸丰三年,倪人炯将家藏《黄庭坚诗帖》摹勒上石并跋。共5石、仇和刻石,置于茂陵。
·1885年, 清光绪十一年,将左宗棠书《天地正气》摹勒刊石。
·1891年, 清光绪十七年,颜真卿书《马璘残碑》出土,后移至碑林。
·1646—1892年,清顺治二年至光绪十八年246年间,碑林中共增加了各种碑刻256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要有建城、修桥、栈道、河渠,整修寺观庙宇、田赋、学规、格言、名人书帖、诗词、线刻画等,书法风格多样,使碑林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
·190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丹麦人荷尔姆企图将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运出中国,未逞,后移至碑林。
·1910年, 清宣统二年,隋《孟显达碑》于长安县韦曲南里王村出土,移置西安湘子庙街保存,后移至碑林。按此碑曾用作唐韦顼石椁的盖,故碑阴被刻成屋顶形状。
·1916--1920年,陕西辛亥革命先驱郭希仁(东方白外曾祖)曾任教育厅长并重修孔庙(今 西安碑林),形成西安碑林博物馆雏形。
·1918年,《前秦广武将军碑》于陕西省白水县重新出土,后移至碑林。
·1922年10月,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出土,后移至碑林。
·1924年,于右任在洛阳由古董商手里购得北朝至隋唐墓志三百余方,以其中有七对夫妻的墓志,题名为“鸳鸯七志斋”作为自己的斋号。因当时陇海铁路尚未修到西安,故先将这批墓志运到北京保存。 同年,唐尹元凯书《美原神泉诗序碑》于陕西省富平县出土。
·1928年,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将西安、富平、华阴、兴平等地的一些汉唐以来的碑石,集中至陕西省政府新城内陈列保存,名为“西安小碑林”。宋伯鲁、毛昌杰、宋联奎各书有《小碑林记》刊石。陆续迁来的有唐《颜勤礼碑》、唐《汉武都太守碑》、唐《述圣颂碑》、唐《慧坚禅师碑》 、《黄庭坚诗书》 、《锄经堂法帖》 等。 ·1933年,于右任以重金从洛阳古董商手中购得汉《熹平石经》残石,由马文彦负责运抵南京,后又移存上海。
·1935年春,国民党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在西安设立办事处。 9月,古物保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召开,黄文弼、徐炳昶等委员倡议与陕西省政府联合整修碑林,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批准,并拨款7万元。 冬,中日关系紧张,于右任将《鸳鸯七志斋藏石》300余方,经宋哲元协助,由马文彦具体办理,由北京运至西安,全部赠给西安碑林。 同年,张知道编著的《西安碑林》刊行。
1936年9月,“整理西安碑林工程监修委员会”成立。国民党内政部聘请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西京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张继、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黄文弼为监修委员。监修委员会又聘请张鹏一、宋联奎、寇遐、赵玉玺、张知道为该会顾问,李俨、张羽甫、刘祝君、沈诚为工程顾问。
·1937年6月,国民党内政部加聘陕西省政府新任主席孙蔚如及彭昭贤、周伯敏、续式甫、雷宝华为监修委员。
·1938年4月,整修西安碑林工程动工。对碑林的全部房屋进行了翻修,采取先立碑、后盖房的方式,将原来埋入地下的碑座全部露出地面。整修了《开成石经》, 对明嘉靖大地震震断处,由耀县张穆生校正接补,对错行者31石、残缺齐48石也做了改正。取掉碑额,用钢筋混凝土在上面整体连接加固。 工程结束后,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题词: “整理西安碑林奠基纪念”刊石,嵌于十三经旁,于右任题写“西安碑林”匾额,悬于大门之上。经过这次整修,基本上形成了今日碑林的规模,这是民国时期对碑林所作的重要贡献。
·1940年,抗日战争形势紧张,于右任将其收藏的汉《熹平石经》残石,由上海运到西安,交富平张鹏一。
·1945年9月,《魏三体石经》残石中《尚书·康诰》在西安市许士庙街出土。
·1947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编、曹仲谦作序的《西京碑林藏石目录》出版,据该书统计,碑林中所陈列的各类碑石491种1243石。
·1948年,隋《孟显达碑》由西安湘子庙街移存碑林。
· 1987年 西安碑林入选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预备名单。
· 2000年
2月24日 《三秦都市报》发表《西安碑林离“世界文化遗产”有多远》—文
3月 7日 《陕西日报》发表《西安碑林要想金榜题名 治理周边环境是关键》一文
9月 受邀参加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中国世界遗产风采展” 入编《新千纪的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教育出版社) 成建正撰文《西安碑林与世界文化遗产》(发表于《碑林集刊》(六),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02年 8月 受邀参加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2002中外世界遗产“风情展”
· 2003年 6月 西安碑林重新上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资料 6月 《西安碑林保护管理条例(讨论稿)》出台 8月23日 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顾问亨利博士、世界遗产中心官员景峰、奥尔斯先生来西安碑林考察,对西安碑林独特的藏品体系及整体环境风貌给以极高评价
· 2004年
3月 成建正委员在西安市政治协商会议提出议案《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尽显著名古都风采》
4月26日 新华社发表《西安碑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文,各媒体争相转发
5月 受邀参加云南丽江举办的“世界遗产论坛”
6月 受邀参加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自然与人文景观(中国)博览会”(苏州)
-------------------国内、西安旅游总攻略 Index of The China Experience--------------
[ 千年古都之旅 Hyper-C | 西安旅游攻略 Virtual Tours | 游客体验 Experience ]
国内景点 ChinaVista | 西安街景 CityVistas | 景点购物 Business | Tech | 发现景点 Discover China | 探索新景点 Search | 西安旅游服务 Services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 中外游客西安文化之旅体验
| 返回历代书法家书法碑帖目录 Calligraphy Home Page |
    
 
书法交易 狂草Q群 老五说车 优酷狂草 狂草字典 中国书协 中国美协 中秋长卷 八办收藏 卢浮宫 狂草中国 狂草追溯
辛亥百年 狂草三国 辛亥史料 狂草拍案 视频专访 草书传说 东方白话 大草书社 天涯草书 书法讲座 文博论道 当代书画
万人书展 世园看草 今草冲浪
 
 

Copyright EASTERN ART & CALLIGRAPHY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 版权所有  陕ICP备09007056号-1
西安碑林书院门文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