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草书法的简史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书写行云流水,被认为是最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书体,称为“书法之最高境界,狂乱中而优美”。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自西汉以来,随着草书的流行和传播、书家不断加工整理,简略的草书逐渐走向规范。估计西汉的《急就篇》就是为规范草书而作。西汉草书《神乌傅(赋)》中,还夹杂大量的隶书写法,草法尚未完全固定。约写于新莽时期的草书《殄灭简》,草法比《神乌傅(赋)》简省,但仍有隶意。写于东汉中期的《永元兵器册》草书笔势纵放,结构更加简约。写于灵帝时代的《某日刑案事目》木牍,背面的大字草书批答,以及《蔡沄书信》木牍背面的小字草书,某些笔画结构接近王羲之的今草。人们使用草书,本是为了赴急救速的便捷。“易而速”是草书的实用功能,也是草书得以迅速流传的优势。“草法”完备之后,制约了书写的任意性,草书不再是“临时(事)从宜”的潦草字。 |
历史上几位狂草书法家张芝,东汉后期,人们刻意摹学张芝的草书,既有求好之心,又要记住草书规则,还要像张芝那样精巧。“书圣”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辈书家有两个:一个是曹魏的钟繇,一人是东汉的张芝。他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余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见孙过庭《书谱》)“耽”,是沉迷,特别爱好的意思。连王羲之都自叹弗如,可见张芝对书法的热爱程度。张芝草书代表作品:《冠军帖》、《二月八日帖》、《终年帖》。王羲之(303—361),汉族,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品:《十七帖》、《初月帖》、《远宦帖》。王献之(344-386),汉族,字子敬,东晋书法家,有“小圣”之称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王献之草书代表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孙过庭“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间”。他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三种,都是草书墨迹,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谱》。孙过庭草书作品:《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张旭(685—759),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张旭出身不低,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张旭狂草草书作品:《肚痛帖》、《古诗四帖》。怀素(737-799),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怀素狂草书法作品:《自叙帖》、《苦笋帖》。赵佶(1082-1135),宋朝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赵佶的艺术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草书作品:《草书千字文》。祝枝山(1460-1526年)是明代狂草书法家,名允明,字希哲,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祝枝山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1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但直到55岁才谋得一官半职,授广东兴宁县知县,63岁任京兆应天府通判。由于不满官场腐败之风,一年后他就借故辞官,回故里度残年。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书法三大家”(另两人为文征明和王宠)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嘉靖二年(1523)祝枝山因病致仕归里,嘉靖五年(1526)卒,享年六十七岁。祝枝山为人豪爽,性格开朗,其无拘无束的气度,表现在“狂草”中,虽偶有失笔,却写得舒展纵逸,气韵生动,是值得后人研习的一位狂草书法大家。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草书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20世纪中国书坛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1949年11月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1950年8月中国国民党改造委员会成立,任评议委员。1964年11月10日病逝。他善书法,喜作诗,晚年诗作眷念大陆情深。著有《标准草书》《右任诗存》《右任文存》等。毛泽东狂草书法准确讲是狂草书法章法行草书字符。东方白,当代狂草书法家,现为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六岁始习柳、黄、米、二王行楷、草书师法张旭、怀素、二王、祝允明等草书大家, 推陈出新,自成狂草一体,开俊朗大气之风,创办东方白大草书画社,联合同仁传承狂草书法国粹,再现大唐狂草雄风。外曾祖父为陕西辛亥革命领导人、同盟会会长、西安碑林(原孔庙)书法库重修者郭希仁先生。
|
东方白狂草书法长卷 岳飞 《满江红》 Calligraphy of Poetry |
-------- 历代草书书法家集萃 狂草书法真迹 东方白大草书画社 大草书法字帖集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