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献之行草书《鸭头丸帖》真迹欣赏 Ya Tou Wan of Wang Xianzhi |
|
|
*王献之行草书《鸭头丸帖》真迹 《鸭头丸帖》释文
《鸭头丸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写在绢上的一件优秀草书作品,也是王献之书法作品中唯一的传世真迹,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唐代摹本,行草,26.1x26.9cm,共有两行15字,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鸭头丸帖》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历史上有人认为此帖为王羲之所作,今人大多认为王献之所书。此帖有宋徽宗时“宣和”、“政和”印,是流传有绪的王献之作品。宋代曾刻入《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明清又刻入《余清斋法帖》、《玉烟堂帖》、《宝贤堂帖》、《邻苏园帖》等。
*王献之行草书《鸭头丸帖》用笔
开拓跌宕,情驰神纵,流美清秀,无一点尘俗之气。吴其贞《书画记》称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
*王献之行草书《鸭头丸帖》用墨
枯润有致。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全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王献之行草书《鸭头丸帖》草书特点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鸭头丸帖》这幅作品运笔非常熟练,笔画劲利灵动,风神散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笔锋人纸灵巧而又变化多姿,方笔、圆笔、侧锋、藏锋都有,如“鸭”、“当”两字起笔处是顺着笔锋直接入笔,“故”字起笔是侧锋,“头”、“不”等字与上一字相连,所以是逆锋起笔,但也有以顿笔和藏锋起笔的,如“明、君”等字。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连中有断,如第一行“明当必”,第二行的“集当与”笔画连绵,而“佳、明”,“与、君”等字之间重新起笔,调整笔锋,但暗中还是有呼应,,断连结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灵活。帖中的10多个字曲直结合:横竖较直,有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堪称是一幅不拘法则而又无处不存在法则、妩媚秀丽而又散朗洒脱的草书精品。《鸭头丸帖》是被后人称为“一笔书”风格的代表之作。《鸭头丸帖》笔法墨采飞动,气势充沛,上下笔笔相连,就是其中有不连笔的字,而笔势仍相衔接,可以看到前后呼应的笔意和笔法上的丰富变化。
王献之的“一笔书”,并非是要通篇一笔写完,而是指笔断处意不断,甚至在换行的时候都不间断,所谓一气呵成。此帖原藏 宋太宗秘阁,宋亡后为元文宗藏,后赐 柯九思,明重入 内府,后又从内府散出,万历年间归私人收藏家吴廷, 崇祯时藏 吴新宇家,清 光绪时为徐叔鸿所得。
此帖卷上钤有宣和诸玺:“双龙”“宣和”“政和”等。文后有“天历之宝”大方印,印下有虞集题记云:“天历三年正月十二日,敕赐柯九思,侍书学士臣虞集奉敕记。”以上 印玺及款识均为真迹原配。
*王献之行草书服用“鸭头丸”确有其物
习惯称其为《鸭头丸帖》,盖由于帖首“鸭头丸”三个字而名之。那么何谓鸭头丸呢?这是要从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来说的,那个时候,无论宦海,无论民间,大家所崇尚的是说虚谈玄,求仙问道,普遍地迷信“药石”,服用后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好像是,这种不切实际的风气,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尤为流行,“鸭头丸”就是大家追求的一种药石,唐人王焘和的《外台秘要》和名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称其有利尿消肿的功能。从《鸭头丸帖》的语气来看,这是王献之的一位亲友,在服用过“鸭头丸后”,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写信过来,与王献之交流信息。对于亲友的观点,显系也正服用“鸭头丸”的王献之,有其感同身受的意见,所以他给亲友回信了,“故不佳”,同时还与亲友相约,“明当必集”,见面后再做详细的交流。摘自《东方白大草书画社 行草书 王献之篇》
This piece was a short letter for his friend with only fifteen characters.Althoughbeing a facsimile of the Tang dynasty, it still shows smooth strokes, gracious and delicate style of Wang Xianzhi.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