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訊】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國家故宮博物院破例把數十件國寶級書畫原件作品借給香港藝術館展出。本文介紹的王珣《伯遠帖》就是其中之一。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護。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出身于東晉王氏一族。祖父王導、父王恰均精于書法,「書聖」王羲之是其堂叔。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王珣,他的墨迹自然倍受重視,何況他的《伯遠帖》是東晉時十分難得的名人法書真迹,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書法家、收藏家、鑒賞家視爲稀世瑰寶。
《伯遠帖》是王珣問候親友疾病的一通信箋。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爲行書早期典範之作。通篇用筆精熟,疏朗飄逸,從平和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洞窺到東晉一代的「尚韻」書風,那種追求完美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和當時的社會風尚是有密切關聯的。
董其昌稱之爲「尤物」,他在《畫禪室隨筆》中這麽評價《伯遠帖》:「瀟灑古淡,東晉風流,宛然在眼」。的確,《伯遠帖》爲我們提供了「直入晉室」,「書追二王」的途徑,它的筆法、結體和王羲之的很多法帖相近,不過更瘦硬、開張,有自家面目。清人姚鼐贊雲:「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
清高宗弘曆把《伯遠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筆者按:後二者非真迹,爲描摹本)定爲「三希帖」。他還在《伯遠帖》上題跋褒揚,於空白處補繪樹石。弘曆還以「三希」爲名,編刻大型法書叢帖,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
《伯遠帖》,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cm,橫17.2cm。
《伯遠帖》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爲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卷前引首有乾隆禦書:「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禦筆」一璽。並禦題:「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禦識。」鈐「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璽。前隔水禦書:「家學世範,草聖有傳,宣和書譜」12 字。下有:「乾隆宸翰」、「幾暇臨池」、「耽書是宿綠」三璽。又禦識:「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迹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顔曰:‘三希堂 ’,禦筆又識」,鈐「乾」、「隆」二璽。
後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後有乾隆禦繪枯枝文石,並識:「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長春書屋禦識」,鈐「幾暇怡情」一璽。後有「墨雲」一璽。卷尾敕董邦達繪圖,邦達有記,又有沈德潛書「三希堂歌」。卷後有董其昌、王肯堂題記。
本幅前後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識。清代所鈐寶璽有:「石渠寶笈」、「乾隆鑒賞」、「乾隆禦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養心殿鑒藏寶」諸璽。收傳印記上鈐有「郭氏觶齋秘笈之印」。
王珣《伯遠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進入內府,經乾隆品題,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並藏在養心殿西暖閣內的盡間,乾隆禦書匾額「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選內府所藏魏晉唐宋元明書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內,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閱古樓」,把上述刻石嵌在樓內牆上,拓本流傳以示臨池之模範。三希原件仍藏在養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後至1924年溥儀出宮以前,《伯遠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貴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之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帶出宮,後流散在外。1950 年周恩來總理指示將《伯遠帖》、《中秋帖》購回,交故宮博物院收藏。曾經公開展覽,並已影印出版。
《宣和書譜》、《畫禪室隨筆》、《書畫記》、《平生壯觀》、《墨緣彙觀》、《式古堂書畫彙考》、《佩文齋書畫譜》、《石渠寶笈·初編》、《古書畫過眼錄》等書著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