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米芾最出色弟子、皇亲国戚 - 吴琚 吴琚行书书法《三希堂法帖》
Calligraphy by Wuju 吴琚(约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汴京(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宋高宗吴皇后之侄。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习吏事。乾道九年(1173)以恩荫授临安通判。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复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宁宗时,知鄂州,再知庆元府。尝使金,金人重其信义。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保守,世称“吴七郡王”。卒,谥忠惠。吴琚好书画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钟(繇)、王(羲之)帖。”擅正、行草体,大字极工。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迹,乃为吴琚所书,今六大字迹仍存,佳书为名山增辉。其书法明显特点是酷似米芾,有“米南宫外一步不窥”之说。
吴琚毕生都用力于米书,然而,米芾生性狂放怪诞,而吴琚性情较为温和。据《宋史翼》本传云:“陈傅良在太学,琚执弟子礼,惜名畏义,不此戚畹自骄。”可见他极有道德修养,所以尽管吴氏学米书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但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运笔结体,吴书更为俊逸俏丽。董其昌评吴琚云:“书似米元章,而俊俏过之。”吴琚的运笔较米书内敛,落笔沉雄,稍运即止,结体八面呼应,看上去十分舒服,即所谓“俊俏”之意。吴琚著述有《云壑集》。吴琚传世书迹有《观伎帖》、《观李氏谱牒帖》、《碎锦帖》、吴琚《行书五段卷》、 吴琚行书《蔡襄七言绝句》挂轴 、 吴琚《寿父帖》 、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识语并焦山题名》等。《行书诗帖》现藏故宫博物院。诗帖已缺页。全篇用笔结体极似米体。如果说他本意想做米芾第二,其实由于性格文化修养的不同,吴氏已自然而然地有了自已的特色。如米氏露锋较钝,而吴氏起笔露锋而尖锐。总之,在继承米氏书风的书家中,吴氏是最得其三昧的一位。摘自《东方白大草书画社 行书书法教材 吴琚篇》
|
|
|
吴琚《蔡襄七言绝句》挂轴,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作品,高98厘米,宽55厘米,字径大约10-12厘米,吴琚《蔡襄七言绝句》挂轴是非常少见的宋代书法挂轴作品。百度查其书写内容,似乎出自宋四家之蔡襄的《访陈处士》诗:“桥畔修篁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桥西。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而略有改动,更具情味。
在作品中,吴琚一改过去的用笔姿态,而用一管中锋硬毫之笔,信笔直书,起笔不作偏侧之势,垂笔直下,骨格硬朗,坦荡无隅,弱化小字行书的节奏而显得古朴自然。此作笔法,已脱离米芾、二王之法,而更与旭素、鲁公、黄山谷一路,然纵放似更胜之。此作放于明清之中,当毫无异义。就如同杨风子那一张《韭花帖》之奇特的结字,放在明清也是经典。然后,再来看王铎的奔腾与粗放纵横,也很难找到这样一张即古朴粗放并尤具文气的佳作。
他精彩的大小字之间转换!吴琚是见到过米芾的大字的,米芾的大字用笔进行了转换,是用大笔模拟小字行书的笔法来呈现,似乎并不真实,也未必明白大笔的性能,吴琚,则不是,他熟知了大字笔的属性,更是直接用出了大字笔的性能,堪称高手。
|
|
吴琚 《杂诗帖册》,纸本,26.3×1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书前人七言、五言,绝句、律诗不一,诗十四首,诗句多不连贯,《杂诗帖册》九开半共十九纸。此帖虽规规求书形模,但笔笔都不险峻凌厉,而是婉转柔润,刻意精致。
|
|
吴琚《行书五段卷》28.7×63.8cm ,上海博物馆藏,《行书五段卷》行书杂录不同的五段文字,内容各不相涉。《行书五段卷》风格极为接近米芾,具有痛快流畅,体势顿挫峻峭,神采动人。此卷所书均未落款,其一至四各段铃有“云壑”朱文长方印,为吴据手迹。第五段无铃印,内容为米芾《天马赋》中之句,笔意饱满洒脱,有别于前四段,最得米书神采,翁方纲后跋中评为“离形得髓。”也有人疑是米芾所书。《行书五段卷》卷后有清王文治、翁方纲、吴荣光、张埙、吴锡麒、赵怀玉、朱方增、蔡之定、林则徐、阮元、罗天池、何绍基等题跋。((筠清馆帖》、《耕霞轩帖》、《海山仙馆帖》摹刻。《辛丑销夏记》著录。五段行书体势欹侧跌宕,用笔圆厚峻峭,书写精熟。然缺乏米芾的雄逸气度,故董其昌评说:“琚书似米元章,而峻峭过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