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volution of Style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
|
|
甲骨文 甲骨文书法 |
|
|
甲骨文是殷代的古人在占卜时,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又称殷墟文字,可说是我国最早的艺术文字。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 |
一、盘庚武丁时代 |
二、祖庚祖甲时代 |
三、廩辛康丁时代 |
四、武乙文丁时代 |
五、帝乙帝辛时代 |
|
这五期甲骨文的书风各有特色,有兴趣者可自行研究。以文字特性来说,甲骨文字还保留著绘画的色彩,但又不失素描式的写意神态;在排列上不似一些后来的书法,比较自由。 摘自《东方白大草书画社书法教材 甲骨文篇》 |
|
|
|
金文 钟鼎文 石鼓文 |
|
|
金文是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由於铜器的制作大多有纪念价值,因此刻写者也较用心,比较起甲骨文,金文就像是装饰体。依据出土的铜器文字研究,金文也分為三期:前期是武王、成王、康王时期,此时的铜器上金文文字不多,而字势阔大,笔力宏肆。中期是昭王、穆王时期,此时的器物较少,金文亦无大变化,跟前期比较起来,字势相近,但不如其雄健的风格。后期的金文,已逐渐看不到肥体;字体紧密而又疏落,字形方阔,极为优美。摘自《东方白大草书画社书法教材 钟鼎文篇》 |
|
|
|
篆书 篆书书法 大篆 小篆 秦篆 |
|
|
甲骨文是狭长的字势,到金文就变為圆匀的笔画,渐渐就像篆书的笔势了。秦始皇时代,李斯写的碑刻、詔令文字,都為小篆,而石鼓文、金文的一些部份,都可以称做大篆。摘自《东方白大草书画社书法教材 篆书篇》 |
|
|
|
隶书 汉简 |
|
|
秦始皇时代有个人叫程邈,在狱中研究文字的改进,想把篆书中的圆匀对称,而做平正,以求书写时的快捷,以利於一般公文的操作,所以称之为隶书。隶书书法用笔不同於篆书,横画起笔收笔特异。笔法又可分古隶、八分等。汉简便于隶书的制作。摘自《东方白大草书画社书法教材 隶书篇 汉简篇》 |
|
|
|
草书 草书书法- 大草 小草 章草 今草 大草 狂草 |
|
|
草书为后汉张芝所作,为别於章草书法、小草书法,所以通称为今草书法、大草书法、狂草书法。草书的创作重形意,重快捷,千变万化。像大唐狂草书法家张旭是看了舞孃舞剑的神态,将其化為笔墨表现在纸上,任意挥洒,得心应手;而另一位大草狂草书法家怀素感悟山起云涌,临摹它的瞬息万变,张旭、怀素被誉为草书中的“张颠醉素”。也因为草书重意念的表达,更能表现书法家的功力,而且非真性情的人,不能写出狂草书法狂放不羈、超凡飘逸的神韵。后有祝枝山、徐渭、王铎、于右任、毛泽东、东方白等草书书法家对大草书法创作、狂草书法发展多少有所建树。摘自《东方白大草书画社书法教材 草书篇》 |
|
|
|
行书 行书书法 苏黄米蔡 二王书法 |
|
|
据张怀权《书断》所载,行书乃是后汉颖川刘德昇所造。行书是日常运用最多的,它不像草书变化太大,又不似正楷般端正,可说将楷书草率一些,就是行书。因此行书的书写如行云流水,多连笔、圆转,所以给人生动活泼之感,可以说行书是较为自由的字体。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行书、苏黄米蔡行书都是行书学习字帖。摘自《东方白大草书画社书法教材 行书篇》 |
|
|
|
楷书 楷书书法 |
|
|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是由魏晋开始流传,书体架构严谨,端正整齐。楷书书写重纵势,要善於利用毛笔丰富的弹性、锋芒,才能表现出点墨的优美;其碑帖眾多,自魏晋以来,歷代名家都有佳作,除了在民间普遍使用外,更是官家文书的标準。所以初学书法,宜从平稳的楷书下手,立下基础,再求其他的变化。褚虞欧薛、颜真卿楷书即为楷模。摘自《东方白大草书画社书法教材 楷书篇》 |
|
|